Anda di halaman 1dari 7

《中国造园史》

绪 论
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古国文化,造园艺术就是其中的一
个篇章。我国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而盛名于世,享有“园林之母”的美誉。
在 世 界 造 园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我国园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造园家;金碧辉煌、精美雅致的众多名
园 , 构 成 了 优 秀 造 园 传 统 , 还 写 下 了 卷 卷 造 园 理 论 著 作 。
据考,我国园林早在公元六世纪就传到了日本,明末朱舜水到日本带去了江南园林。在东京
建造后乐园,明计成的《园冶》传到日本后,书名被译为《夺天工》。对日本造园有着深刻的 影
响。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由英国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在英国出现中国式的
宝塔和桥。中国园林很快风靡欧洲,及至法国、德国。在德国波茨坦有一座十八世纪的桑苏西
园林,至今还有中国式的茶亭、古香的香鼎。在法国巴黎有中国式风景园二十余所。在北欧丹
麦哥本哈根的趣伏里园,有中国式的亭子。直到现今,随着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和旅游事业的
发展,中国园林在世界上进一步受到重视。美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造中国园。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自成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山水园。我国古代园林,就类型而
言,有帝王宫苑、私家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游览地。此外,还有山居别业、
衙署花园、宗祠园林等,但都是为少数剥削阶段享乐生活服务的。
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商殷开始的,是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流的
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
的基础。隋唐宋时期,是我国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唐宋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
段,艺术繁荣昌盛,诗文、绘画、建筑、工艺都有了巨大发展,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
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艺术水平有了提高。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上更为发达。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
地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在中国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一批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和殖民
地城市,将资本主义城市公园和住宅别墅花园传入到中国。这一时期,我国园林艺术传统受
到 歪 曲 、 破 坏 , 风 格 杂 乱 。
我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园,是我们民族历经锤炼,凝聚而成的特有的和独创的园林形式,有
着 独 特 的 民 族 风 格 特 点 和 传 统 的 艺 术 手 法 。
然而,我国造园艺术必竟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这是时代的产物,在思想上、艺术
形式上、表现的技巧上必然有许多封建性的、落后的东西,不符合社会主义时代的要求,必
须经过适当的改革,而不能搬弄复古,任何简单的摹仿、抄袭,都不能代替新的创造。我们
学习造园史,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民族文化 ,
继承优秀传统,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创造出既有历史脉胳,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园林。
第 一 章 商 、 周 时 代
第 一 节 我 国 园 林 的 起 源 与 最 初 形 式
原始社会仅有着低水平的生产力,依渔猎和采集来维持生活,不可能开始造园。而进展到游
牧的部落时代,人们过着游移不定,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同样不可能产生造园的要求。但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当劳动能够产生多于维持劳动者所需的农业和畜牧业
生产物时,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从而开始了贫富的分化,有了脱离劳动生产的特殊阶段的
出现,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达起来,这时也才有可能兴建园林。
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开始逐步解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社会逐渐的形成。公元前 21 世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了。这便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朝、西周,直至春秋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 16 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发现有甲骨文卜辞记载了当时史实。从殷墟遗址和甲骨文的研究可知,商殷已是奴隶制占有
主要地位的时代,是国家机构形成的朝代。此时畜牧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农业也是相当
发达的。在中国历史上殷人以能饮酒而驰名,酿酒业的发达乃是农业比较高度发展的证明。
从甲骨文中谷类有“禾”、“麦”、“稷”、“稻”等之分和求禾、求雨、祈年等农业占卜记载
很多,都说明当时农业的重要性。同时商代的生产技术也有了新发展,主要是冶铜技术,有
大量的青铜器的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由于青铜工艺的发达,手工业专门化已很明显,
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也促进了土木工程技术的提高,当时的建筑技
术已有相当的成就,兴建了许多城市,并有宫室、门庭、庙宇的建造,以殷都来说,面积十
里见方“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随着奴隶经济的日益发展,奴隶主财富的不断增加,奴隶主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
维和趣味也就起了变化,更刺激了他们要求过奢侈享乐的生活。奴隶主为了过享乐的生活,
于 是 便 要 强 迫 奴 隶 为 他 们 建 造 宫 室 和 供 游 乐 的 境 域 。
从发现的甲骨文的园、圃、囿的象形字来看,商殷开始有园林兴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周
礼》上:“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园,树果;圃,树菜也”等解释
(树即栽培之意),《周礼•地官》:“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 《说文》上:
“囿,养禽兽也”,以及后人对周朝灵囿的描述,可以知道囿是繁殖和放养禽兽以狩猎游
乐 的 场 所 , 是 供 奴 隶 主 游 息 生 活 的 园 地 。
由此来看,我国有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商殷开始的,只有到了奴隶社
会,才有可能兴建以游憩生活为内容的园林,因为兴建园林需要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一 定 的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
商代的帝王皆好营建宫室,贵族们过着腐化享乐的生活。从卜辞的记载来看,商王及商代奴
隶主的生活之奢侈和狩猎嗜好是十分惊人的,尤其是到了纣文王时,更是荒淫无度,日夜
酗酒狩猎游玩,据《史记•殷本记》中描述:“财力过人,手格猛兽”,他的狩猎场
所“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其中”。这种具狩猎和游乐用的苑,是属于人工猎场的性
质,台是人工筑造的高台,供观察天文气象和四时游乐眺望之用。在商殷时期已成为统治阶
段 极 为 欣 赏 的 一 种 享 受 , 它 在 殷 末 时 期 已 相 当 发 达 了 。
帝王之囿的区域范围很大,都在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如周文王有灵囿方七十里,位于长安
之西三十里处,囿中有灵台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囿中有灵池,不但帝王有囿,诸候也
可有囿。据《诗经》上记载:“囿……天子百里,诸候四十里”,诸候之囿,只是规模较小些。

据《诗经•大雅》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
王在灵沼,於牜刃 鱼跃”。在周文王的苑囿里(图 1)除有兽有台外,还有水鸟
游鱼在池沼中游嬉的生活动态以及自然景象。说明囿不只是供帝王、奴隶主进行狩猎消遣的
一种形式,同时还是帝王贵族们欣赏自然界的禽兽鸟和大自然景色的一个审美享受的场所。
从商周时期灵囿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囿是圈围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和收养其中,还筑台掘池,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以及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之处。这种作
为 园 林 的 雏 形 , 被 称 之 为 上 古 朴 素 的 囿 。
第 二 节 周 代 造 园 的 特 点
我国中原文化经夏、殷之世而进入周代,国势日趋兴隆昌盛,呈现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一时
代 划 为 文 化 的 发 展 时 代 。
我国的古籍中,尚未发现周代以前的著作,最有价值的古文献《周礼》是西周末期成书的。
《诗经》是孔子选诗三百篇而编成的,成书于春秋时代,我国文献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虽
然周代的文化是继承夏、殷时代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留传下来的文献大多是这一时代之
后 之 作 。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呈 现 出 文 化 方 面 自 由 奔 放 发 展 之 势 。
周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奴隶社会经济比商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耕田制的发
展,奴隶的辛勤劳动,使西周的农业、手工业经济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根据发掘
和文献记载,西周各主要城市和诸候国都有自己的青铜冶铸作坊。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铁
器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诸候国的社会经济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
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分封制度,奴隶主
内部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建设上只有天子与诸候才可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定。但是随
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成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大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以前,
城市仅作为奴隶主诸候的统治据点,手工业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商业不发达,城市规
模不大。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中
国建筑至此时代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和飞跃,建筑木工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并筑宫室,
建 苑 囿 。
苑囿中除有建筑外,关于植物栽培情况,在《诗经》中有“桃之夭夭,其华灼灼”,还有“
标梅”、“木瓜”等。从诗句可以看出桃、梅、木瓜的大量种植,此外还有漆、桑、栗、杨等树,
盛 载 各 种 花 果 树 木 。 后 来 汉 代 苑 囿 继 承 此 风 , 而 扩 大 了 规 模 。
一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台 榭 宫 室 建 筑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期
各诸候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这种高台建筑
(或称台榭)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造殿堂屋宇,下有
台基,顶为四宇伸张,梁柱墙壁砖瓦等都有精美装饰。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
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的要求,并可作为临眺之所,如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阖闾的姑苏台、
赵王勾践的斋台、燕台、齐景公的犬台和露寝台,周灵王的昆昭之台等等。“高台榭、美宫室
”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形成新风尚。遗留至今的台榭夯土基址还很多,著名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老台、邯郸赵王城的丛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等。这种风气对后世深有影响,如秦阿
房宫前殿基址仍存,一直至明清时期主要殿宇仍然建立在高大台基之上。显然这已不是一座
简单的高台,台上有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体。这种独立的、团块的参差高耸的台榭建筑,逐步
形成仙山楼阁的模拟对象。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大量
的高层的楼观出现在宫廷邸宅苑囿之中。这种台榭建筑,除实用意义或是用为峰火台,或是
天文台,以及别的用途,它们对于增添风景美是很有作用的,具有观赏功能,是后世风景
名 胜 地 楼 、 亭 、 台 等 眺 望 建 筑 物 的 滥 觞 。
二 、 自 然 山 水 为 主 的 造 园 风 格 的 出 现
战国时期生产力比春秋时期有了显著提高,统治阶级需要享乐,天子诸侯都要出郊游猎,
竞建苑囿,营造台榭宫室,竞相比美。据记载,吴王阖闾曾利用苏州郊区一带的大自然山水
辟建别馆,起造姑苏台。阖闾死后,夫差继续完成并扩建了姑苏台。据载:“吴王夫差筑姑
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筋土木,殚耗人力,宫女千人,上立春霄宫作夜
之饮。”又“夫差作天池,浮青龙舟池”。“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勾玉槛。宫之
楹槛珠玉饰之。”又在吴县西北建流杯亭,在自然风光优美的吴县灵岩山上造梧桐园、琴台、
望月台、梳妆台,山下有百花洲、香水溪。还在太湖东庭西山筑避暑宫,辟消夏湾、明月湾和
画眉泉等风景。在嘉兴造会景园。可见当年吴王在太湖之滨所建风景园林。离宫别馆规模之宏
伟,构筑之华丽,盛极一时。楚灵王的章华台、周灵王的昆昭之台等也都是“穿沿凿池,构
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华贵的游乐宫苑,可见当时的造园已有了组成风景的
设施,而不是内容简单,形式粗犷的囿,开始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
第 二 章 秦 汉 时 代
第 一 节 概 述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乱局面,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王朝。这在中
国 历 史 的 发 展 史 上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
秦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
道通达全国,为了抗击匈奴又修筑长城。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 , 使 得 秦 代 开 始 兴 盛 起 来 。
秦灭六国后,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六国建筑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又建宫殿秦在
统一战争中,每破一国,便仿照该国宫殿形式,在咸阳北厦上重新建造,号称“六国宫殿
”。又把全国富豪十二万户迁徒到咸阳全国的富豪都集中到都城并征集天下匠师来都城营造
建 筑, 以致 殿屋 复道 、周 阁相 属, 建筑 各具 特色 ,式 样繁 多, 建筑 艺术 空前 发达 。
秦始皇好营皇室,在做皇帝后短短十年多时间,驱使了千百万人民充当夫役,连续地营建
了众多的宫殿,除在渭北的咸阳宫外,还有三百余处。咸阳附近的宫殿有信宫、兴乐宫、兰池
宫、林光宫、曲梁宫、步高宫、长扬宫等离宫别馆,规模宏大,甚至几百里范围内互相连属。东
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连相望,木衣绨绣、土被朱紫。终日笙歌不断,极尽奢
华。有名的阿房宫、骊山始皇陵,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至今遗址仍存,近年发现了大规模的
兵 马 俑 队 列 的 埋 坑 。
据《三辅皇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模三
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复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表南山颠为阙,络樊川
以为池,作阿房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
以磁面为门。”阿房宫、骊山陵和咸阳这个三角地带,遍满离宫别馆,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
中描绘这些宫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五日,骊山北沟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
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阁回,檐牙高琢,各艳地势,勾心斗角。”可见阿房宫建
筑群的庞大和豪华,确是惊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人民负担很重。这一组宏大的
建筑宫苑,没等最后建完就毁之于“楚人一炬”。阿房宫主殿遗址,在西安西北面的阿房村,
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一公里,南北半公里,后部残高约 8 米,地势选得非常之好,今日登
上 土 台 遗 址 , 仍 可 见 到 一 派 平 川 田 野 , 大 有 江 上 如 画 之 感 。
修驰道通达全国各地,是秦代的功绩之一,也是我国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记载。据《汉书》记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
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在两千多前,这样大规模地沿着道路种青松为行
道 树 , 在 世 界 上 也 是 仅 见 的 。
由于秦代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剥削,秦末农民大起义,必然导致秦王朝的很快崩溃。刘邦与西
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取胜,代替了秦王朝的统治(习惯上称西汉),并建造了我国
历史上闻名的汉长安城为其国都。长安城不但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
全国最大繁华的商业都市。汉长安城的设计和建设,都是以为皇家和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服务
为出发点的。宫殿建筑是汉长安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栉比鳞次金壁辉煌。汉代的主要宫殿分
三大区。长乐宫区、未央宫区在城内;建章宫区在城外西面的上林苑中(图 2)、(图 3)这
些宫区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相当多,仅长乐、未央两座宫殿群就占了城内的一半。此
外还有桂宫、寿宫、明光宫以及官衙、武库等。专供皇帝居住、办公、游乐的殿台楼阁和山池花
园 。
长乐宫是整修秦代的离宫兴乐宫而成的,位于汉长安城东南角,它共有十四座殿台、楼阁建
筑 , 汉 朝 廷 最 初 就 设 在 这 里 。
未央宫的位置在汉长安城西部,与东南的长乐宫相距一华里,是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未央
宫由四十多个殿阁和楼组成,殿阁皆十分富丽堂皇。未央宫是西汉和以后几个小王朝的统治
中 枢 , 持 续 时 间 长 , 且 最 为 有 名 。
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兴建的,位于长安城西,在西城门外的上林苑内,为一离宫,与未央
宫隔城相对,并有跨越城墙的飞阁相连,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宫殿群所组成,殿宇台阁
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建章宫范围很大。周围二十余里,有殿 36,实是一座小型的城。
宫中筑有太液池。《史记封禅书》记载,建章宫置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 池
中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象征东海神山仙岛。 《三辅旧事》上说:“池北岸有石鱼,长 二
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池中掇山,沿池置景,这种构图格式一直影响到后
代 , 成 为 园 林 造 景 的 基 础 。
几座宫殿是陆续建造的,每座宫殿都有宫城环绕,宫城内又是一组组的殿宇,是在大宫中
有 小 宫 和 林 木 池 沼 的 布 局 方 式 。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汉代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稳定、经济上繁荣对外
贸易发达。佛教、音乐、艺术和西方文化也从西域南海流入中国,使得汉代文化艺术得到了很
大 发 展 。
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
的突出表现就是木结构建筑达到一定高度。奠定了中国至今梁架结构的法式,重檐飞拱。雕
饰绘彩,构架及装修技巧达到登峰造极。使建筑外形逐渐改观,各种式样的屋顶已在汉代出
现,如硬山、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屋顶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框架,以及柱
形、柱础、门窗、拱券、拦干、台基等变化很多,砖瓦也得到发展,有一定规格,形式多样,有
筒板瓦、长砖、方砖、扇形砖、楔形砖、空心砖。汉代在建筑艺术形式上的成就为我国木结构建
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汉代宫苑宏伟,造型与色彩也都是金壁辉煌,广明神丽。

第 二 节 秦 汉 的 苑 囿 与 贵 族 富 商 的 园
秦汉时期天下安定,社会经济逐渐的繁荣,建筑事业空前发展,促使城市建设的发展。城乡
分工逐渐明确,也使得城市同大自然隔离,而身居城市的统治者,对于玩闹的城市生活环
境感到厌倦,因而引起他们对大自然山水、动植物的追求,要求建造园林,并在苑中利用自
然 , 模 仿 自 然 。
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 ,
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富裕 ,
更大规模的营建宫苑,兴造周围四百里的西郊苑,五百四十里的甘泉苑等,其中最著名的
就 是 建 元 三 年 ( 公 元 前 一 三 八 年 ) 扩 建 的 长 安 西 郊 的 上 林 苑 。
一 、 上 林 苑
关于上林苑的简单记述,散见于《史记》 、
《汉旧仪》

《西都赋》、
《关中记》等书文中。 《三辅皇 图》
和《西京杂记》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上林苑是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大苑囿,汉武帝加以扩建,
建筑了许多宫殿台榭,收集奇树异草,饲养百兽。汉上林苑广长三百里,东到兰田,西至长
杨、五柞,南抵南山,北临渭水,范围广大(图 4),建有离宫七十所,苑中有苑三十六,
宫十二,观三十五,各有特色。有供帝王居住游息的御宿苑;有为太子而立及招待宾客的博
望苑、思贤苑等,苑中各馆皆高轩广庭。又建有各种功能用途的宫或观,如为演秦用的宣曲
宫;供玩赏而饲养鸟兽的鱼鸟观、走马观、犬台观、虎圈观、观象观等供赏用的建筑物。苑中花
木来自各国各地,群臣自远方献来名果异卉几千余种,并有南方植物如菖蒲、桂、龙眼、荔枝、
槟榔、橄榄、甘桔之类,大都不能在露地过冬,并建有葡萄种植的葡萄宫;种植荔枝的枝荔
宫等亚热带植物的宫室,在高亢而冬寒的西北长安是很难成活的植物,更不能露地过冬,
扶荔宫可能是由“暖房花坞”一类的具观赏休憩的建筑组成的宫。
上林苑穿凿有众多的池沼水系,其中最大的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有豫章台,刻石鲸长二
丈,池东西岸立牵牛,织女二石象,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 ,
作擢歌。杂以鼓吹,载舟载歌,寻欢作乐,皇帝亲临豫章观游乐欣赏。
在建章宫冶筑太液池,池中置有蓬莱、方丈、壶梁、瀛洲,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所谓鱼
鱼之属”,池北有石鱼,西岸有石龟的石刻艺术作品,为园中之添景。 《汉宫典职》中“宫 内
苑……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可见当时已利用上下水位差,形成有
装饰的跌水,是利用喷泉与雕塑结合的例子。说明在风景艺术的创作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又“聚士为山,十里九坡,种奇树”。表明汉代不仅能造园,而且植树工程也已开端。如在
《上林赋》中的描绘:“于是乎庐桔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
桃蒲陶,隐夫棣,答遝离支,遝乎后宫,列乎北园。驰丘陵,下平原,杨翠叶,杌紫茎,发
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巨野”。可见上林苑人工种植的果木是漫丘陵,
遍巨野,非常茂盛。据《西京杂记》中叙说,其中果木十多种,每种果木都有不同的品种,如
梨十(注:原载有十个品种)。枣七、栗四、桃十(包括桃、核桃、樱桃)、李十五、奈三(为花
红一类),查三(即山楂)、稗三、棠四(即海棠一类)、梅七、杏二、桐三(即梧桐、荆桐、柯
桐三个品种),以及枇杷、橙、安石榴、白银、黄银、槐、柘、榆、漆、栝、枫等树木品种。还有池中
种植水生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择、绿节之类。狐之有米者,长字人谓
之雕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择,孤之有首者谓之绿鳖。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
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鵕,动辄成群。”除此之外,上林苑中还
饲养着各种珍奇兽供观赏,还有不少外国动物,说明当时的植物园、动物园的形式在汉代已
开 始 出 现 了 。 至 于 怎 样 布 置 , 都 无 从 考 查 了 。
从有关上林苑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汉代苑囿是圈定了广大的自然地区,开发利用了苑中山
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养育野兽水禽,种植瓜果花木药材等等,并筑有灵沼神池,以及随需
而设置有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宫馆台榭的建筑群,成为具有多种多样内容的园林综合体。苑
中内容十分庞杂,它包括了各种游乐园、竞技场、植物园、果园、药材种植园、菜圃等,供帝王
娱 乐 游 猎 之 用 。
二 、 汉 代 贵 族 和 富 商 的 园
西汉时,帝王苑囿影响到贵戚富商,也纷纷竞相建造园林。从此贵族、官僚、富户的私家园林
便 发 展 起 来 。
贵族梁孝王刘武筑有兔园在河南商邱。据《三辅黄图》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
曜华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州、凫
渚。其诸宫观想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曰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从
描述来看,兔园是筑在自然山水很美的地方,园中凿有大池叫雁池,池中有洲、有渚,并在
陆 地 上 建 有 宫 观 。 园 中 “ 奇 果 异 树 珍 禽 怪 兽 ” 。
宰 相 曹 参 、 大 将 军 霍 光 都 有 私 园 。
而最有名的是家住茂陵的富豪袁广汉,在陕西北邙山下筑园,《三辅黄图》记载:“茂陵富
民袁广汉,芷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水流注其
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毂,延漫林地,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
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偏也”。园中有山有水,有洲有渚,有建筑。可见
此 园 已 创 造 大 量 建 筑 与 山 水 结 合 的 范 例 。
东汉时,大将军梁翼在河南洛阳广开园囿。“……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 ,以
象二崤(崤山,又名崤陵在河南),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以
供 游 乐 。
第 三 节 秦 汉 时 期 的 造 园 特 点
从春秋战国时期宫室建筑到秦汉时期建筑宫苑发展到了高潮,到了汉代建筑宫苑已经很成
熟了。
《汉制考》“吉谓囿,汉谓之苑”,苑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是继承了囿的 狩
猎传统,但主要内容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注意自然景色和人工造
景的观景内容的结合,叠山理水、聚山理水、聚土为山,辟池凿沼,种树植卉,养育禽鸟,
并布置众多建筑群供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汉代宫苑建设在雄伟豪壮
的气魄中表现出完善的风貌,它在风景艺术设施上有了很大进步,对以后园林的发展产生
了 极 大 的 影 响 。
汉武帝信方土神仙之说,在上林苑营建苑池的时候,在长安建章宫内作太液池,池中建瀛
洲、蓬莱、方丈诸山,以象征东海神山仙岛,这种摹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成为我国古代造
园的主要创作方法,池中置岛成了园林布局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世山水园造景的范例,而
且也影响到现今的园林造景。虽然,这种海岛仙山起源于荒诞的方士妄说,但对园林布局来
说,却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它使空旷平淡的水面产生变化,使暑观层次丰富起来,而在岛
上 观 景 , 则 碧 波 环 绕 于 周 围 , 又 有 一 番 天 地 。
在汉代,我国不仅已有相当成熟的帝王宫苑,而且已经有了私人性质的私家园林。当时的皇
家禁苑与私家园林的内容、形式,以及造园手法等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有
所不同,造园的气派亦十分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
汉代宫室建筑都是金壁辉煌,建筑类型也很丰富,有不同功用的宫室建筑、居住建筑以及游
赏娱乐用的宫、观、温室建筑等,从“汉宫春晓”这幅画中,可以想见这些亭台楼阁榭廊建
造 上 的 神 丽 。
汉代在造园技术上,已有了大体的规划,营造工程浩大,宏伟的宫室建筑等等建造技术都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技术,挖池筑山,修渠筑堤,引水注池等山
池之景的创作。汉代的造山虽以土山为主,但已开始有叠石之作,如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中已
有叠石;富商袁广汉园已能构石为山,且能高达十余丈了,大将军梁翼园中,堆造假山,
以象二崤山。说明当时造山已追求似真山之佳,并为以后构筑假山石洞奠定了基础,足见此
时 叠 山 技 术 的 发 展 。
从关于上林苑中树木的记载来看,草木名称多达两千余种,数量确实惊人,从汉代势力所
及的四面八方各地搜集来大量树木,在苑中栽植技术,从《三辅皇图》中得知,汉的驰道种
植松树,城内槐、榆大片栽植,宫中植树柳、竹、梨、梧桐、女贞、葡萄等,沟边植杨树,墓地
植柏树,庭院池中种荷花,池边种柳树,“太液芙蓉末央柳”说明汉时已注意风景点上的
植物配植。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