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 di halaman 1dari 20

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http://www.ccview.net/htm/xiandai/ygz/ygz002.htm

深深的依恋,执着的思索——《乡愁四韵》赏析

最早读到余光中的诗是《乡愁》,“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
着这样质朴的诗句,内心便不由怦怦乱跳,多么炽热的赤子子心啊!再细品其诗,更为诗人深
藏不露的诗歌才华所折服。读 了《乡愁四韵》后,对诗人的诗情和诗人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
识,更敬佩诗人对渴望祖国统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也很容易写成空泛、
概念化、含义浅露的口号而失去诗意。这就要求诗人对景、对形、对社会的事物作特别有致而
深刻的观 察,也更强调所选意象的典型化和构思的巧妙。采用这种抒情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诗人必须具备充沛的激情,二是诗人须具备高度驾驭诗歌意象的能力。这 两点,余
光中先生无疑都是符合的。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
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 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这
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
不 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
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 一代大陆人,这
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
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 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
“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
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 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
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
个个愿望:“给 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
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 陶,
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
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可以说是含义深刻。在诗歌中,第一意
象往往是核心意象。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诗人为什么只取长 江?我们可以读一
读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
黄海/风/也听见/云/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冰 河/还有长江最最母亲的鼻音/从高原
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可见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是具有“最最母亲的鼻音”
的;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 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
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
河文明的发 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因而,诗人要发展、要壮大,
迫切渴望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故“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
“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 “醉”,无法一醉消千愁忘
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
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 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
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 海棠红”。这一章的内容实
际上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昨夜
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
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家在远方,而归期
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 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爱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
“沸血的烧痛”。另一方面,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
诗 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
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 国土的分裂使充
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
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 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一、 二两章选取的“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反复吟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
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 依恋情结和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
面是炽热的向往,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背负五千
年 传统文化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迷茫而彷徨,而是进行了更执着的追求。因此,在第三章中,
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 到冰冷的现实之
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
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 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
统一而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
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 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
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第四章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 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显然,这里
诗人是有意营造了一丝亮色。“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
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 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
力,“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
这正是诗人 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
和凝聚力。
  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 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
“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
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 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
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
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 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
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
个 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
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 同心愿。而每一
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
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 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
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
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 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

http://www.xinyuwen.com/yuedu/meiwen/120897.html

乡愁四韵 - 简介

乡愁四韵,即《乡愁四韵》,是台湾诗界泰斗、著名爱国民族人士、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余
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演奏‘乡愁四韵吉他谱’”---《乡愁四韵》最有特点的就是使用了大
量的泛音;再有是滑音、击弦、勾弦、琶音。还有一处轮指。乡愁四韵要想弹好,须找感觉。
不然即使能弹出来,也无味道。

乡愁四韵 - 赏析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
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
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
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
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
木。”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
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
江水”为第一意象。

歌曲:乡愁四韵
作词:余光中
歌手:罗大佑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赏析 2】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
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 返回南京读
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
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 在南京说出了这
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 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
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
而使诗 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
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 慰游子的
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
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 “腊梅香”极富古典
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 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
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
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 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
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
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 感
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
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 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
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
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 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
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
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 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
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
“乡愁”有一个具体而 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
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
扩展作用类 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
而且它在 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
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
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
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
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 来的意想不到的
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
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 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
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
“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 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
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
透,纤尘 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
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 相反,如
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
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 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
的。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fontsize=2]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 “江
南人”。[/font]生于江苏南京,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
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 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
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
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 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
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
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
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
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 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
葡萄酒。”80 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
回那块大陆”,写 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
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
余光中是个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
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
作 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
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余光中大事年表
  一九五零年五月底去台。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一九五二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出版诗集
《蓝色的羽毛》。
  一九五六年东吴大学兼课。九月,与范我存结婚。
  一九五七年在师大兼课。主编《蓝星》周刊及《文学杂志》诗的部分。《梵谷
传》与《老人和大海》中译本出版。
  一九五八年六月,长女珊珊生。七月,丧母。十月,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
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一九五九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六月,次女幼
珊生。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之诗辑。加入现代诗论战。
  一九六零年诗集《万圣节》及《英诗译注》出版。诗集《钟乳石》在香港出版。
主编《中外》书刊之文艺版。
   一九六一年英译《中国新诗选》在香港出版。在《现代文学》发表长诗,<天狼
星>并与洛夫论战,发表<再见,虚无!>,宣告回归 古典。与林以亮、梁实秋、夏菁、
张爱玲等合译《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与国语派作家在《文星》展开文白之争。
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东海、淡江兼课。五 月,三女佩珊生。
  一九六二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刊菲律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毛姆小说<书袋
>中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一九六三年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及评论集《掌上雨》出版。<缪思在地中海>中
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十二月,范我存产了一子,夭折。
  一九六四年诗集《莲的联想》出版。举办“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现代诗朗诵会”。
赴美讲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宝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一九六五年散文集《逍遥游》出版。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零三
个月,四女季珊生。
  一九六六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一九六七年诗集《五陵少年》出版。
  一九六八年散文集《望乡的牧神》先后在台港出版。《英美现代诗选》中译二册
出版。主编“蓝星著书”五种及“近代文学译”十种。
  一九六九年诗集《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天国的夜市》出版。主编
《现代文学》双月刊。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二年。
  一九七零年中唐朝《录事巴托比》。英译《满田的铁丝网》。
  一九七一年英译《满田的铁丝网》及德译《莲的联想》分别在台湾及西德出版。
由美返国。升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及中视“世界之
窗”节目。推广摇滚乐。
  一九七二年散文集《焚鹤人》及中译《录事巴托比》出版。获澳洲政府文化奖金,
暑假应邀访澳洲二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达任政大西语系主任。
  一九七三年主编政大《大学英文讲本》。应香港诗风社之邀赴港演说。赴汉城出
席第二届亚洲文艺研讨会,并宣讲论文。
  一九七四年诗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主编《中外文学》
诗专号。主持雾社复兴与文艺营。
  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九七五年《余光中散文集》在香港出版。在《今日世界》写每月专栏。六月,
回台参加“现代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之《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任香港
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一九七六年出席伦敦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并宣讲论文“想像之真”。《天狠
星》出版。
  一九七七年散文集《青青边愁》出版。
  一九七八年《焚谷传》新译本出版。五月,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四十三届大会,
并游丹麦及西德。
  一九七九年诗集《与永恒拔河》出版。黄维梁编著《火浴的凤凰枣余光中作品评
论集》在台出版。
  一九八零年九月起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担
任《中国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
  一九八一年《余光中诗选》、评论集《分水岭上》及主编《文学的沙田》出版。
九月,出席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笔会大会。十二月,出席中文大学“四零年代文学研
讨会”,初晤柯巫与辛笛,并宣讲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一九八二年发表文“巴黎看书记”及一组评析游记之论文枣“山水游记的艺术”、“中
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赴吉隆坡与新加坡演
讲。“传说”获金鼎奖歌词奖。担任《中国时报》文学奖评审。
  一九八三年诗集《隔水观音》出版。中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在台出版。赴
委内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大会。
  一九八四年中译《土耳其现代诗选》在台出版。赴东京出席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
大会。《不可儿戏》由香港话剧团演出,杨世彭导演,连满十三场。获取第七届吴三
连文学奖散文奖,并以“小木屐”再获取金鼎奖歌词奖。
   一九八五年发表五万字论文《龚自珍与寻莱》。为“联副”写专栏《隔海书》。出
席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担任新加坡“金狮文学奖”评审。先后赴马尼拉 及旧金山
主持文学讲座。《不可儿戏》在港重演十四场满座,继在广州公演三场。暑假偕妻遍
游英、法、西班牙一个半月。九月十日,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 学院院长兼外
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获《中
国时报》新诗推荐奖。《香港文艺》季刊推出“余光中专辑”。 《春来半岛枣余光中香
港十年诗文选》在港出版。
  一九八六年担任“木棉花文艺季”总策画,并发表主题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六
月,偕妻赴德国汉堡出席国际笔会,并畅游西德。九月,诗集《紫荆赋》出版。
  一九八七年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出版。《不可儿戏》由北京友谊出版社
出版。主持“木棉花文艺季”。五月,赴瑞士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八月,三女佩珊与侯
光华在台中举行婚礼。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六日,与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园以《秋之颂》一书焚祭梁实秋
先生,书由余氏主编。五月,为纪念五四,应《世界日报》之邀,赴曼谷演讲。六 月,
赴港,在中文图书展览会演讲。重九日,六十大寿,在五家报纸发表六首诗,为自己
庆祝生日。四川诗人流沙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并附评析,在成都出版。 散文集
《凭一张地图》出版。
  一九八九年《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一月,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艺术学院
讲座。五月,主编的十五卷《中华现代文 学大系枣台湾..一九七零?/FONT>一九八
九》出版,并获本年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乐”之多场演讲会
及座谈。五月,《鬼 雨..余光中散文》广州出版。九月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笔会大会,
并应“加京中华文化协会”之邀在渥太华演讲。
  一九九零年一月,《梵谷传》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七月,在纽
约主持长女珊珊与栗为正之婚礼,再往荷兰参观梵谷逝世百年纪念大展,并在巴黎近
郊奥维梵谷之墓。八月,《不可儿戏》在台北剧院演出十二场。
   一九九一年二月,参加中山大学访问团访问南非各大学。四月,应邀赴港参加
“山水清音..环保诗文朗诵会”。五月,《不可儿戏》在高雄演出三场。六月,应 美西
华人学会之邀,赴洛杉矶发表演讲,并接受该会颁赠“文学成就奖”。重九生日,在五
家报婚发表诗五首。十月底,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获 该会办赠荣
誉会士名衔。十一月,赴维也纳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游匈牙利。
  一九九二年二月,父亲余超英逝世。四月,赴西班牙塞隆纳出席国际笔会 大会。
九月,应北京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并访故宫,登长城。十月,参加
珠海市“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龚氏访问学人”。
中英对照诗选《守夜人》出版。中译《温夫人的扇子》出版,并在台北、高雄先后演
出六场。十二月,赴巴西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一九九三年一月,福州《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二月,香港中文大
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三月,赴纽约新生的外孙粟飞黄。四月, 会晤
大陆歌手王洛宾,并由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五月,赴港参加“两岸及港澳文学交
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六月,《二十世 纪世界文学大
全》(EncyclopediaofWorld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Continuum,NewYork,1993) 第五
卷纳入一整页余氏评传,由钟玲执笔。七月,主持“梁实秋翻评奖”评审(自一九八八
年迄一九九八年,十一届主持此奖,从未间断)。八月,参加《联合报》 短篇小说奖
及《中国时报》散文奖评审。接待湖南评论家李元洛来台。九月,与高天恩赴西班牙
圣地牙哥,出席国际笔会大会。十月,诗文合集《中国结》由武汉长 江文艺出版社出
版。
  一九九四年一月,应菲律宾中正学院之邀赴马尼拉讲学一周,并在菲律宾大学演
讲。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出版,并获本年 《联合报》“讲书人”最佳书奖。六月,
参加藓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继访上海
作协,会晤作家柯巫、辛笛。七 月,在台北举行之“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表
专题演讲“作者、学者、译者”。八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上专题
演讲 (IstheMuseDead?)。九月,中山大学聘任为“中山讲座教授”。重九日,黄维梁
编撰的各家论余氏作品之选集《璀璨的五采笔》一巨册出版。
   一九九五年四月五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名衔,此为阔别母校
四十六年后首度返校。八月,孙女栗姝婷生。十月,赴布拉格出席国际笔公大会。 十
一月十日,台大五十周年校庆,文学院邀讲来出校友演讲,主讲“我与缪思的不解缘”。
中译《理想丈夫》出版,并由国立艺术学院庆祝四十周年校庆演出。诗与 散文纳入哥
伦比亚大学出版之《现代中国文学选》。
  一九九六年一月,散文选《桥跨黄金城》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四月,赴
港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论的的不休》。十月,《井然有序》出版,并获
《联合报》“讲书人”本年最佳书奖。十一月,应四川大学之邀前往成都演讲,并首次
会晤流沙河。
   一九九七年一月,香港举办“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应邀发表论文“紫荆与红梅如何
接枝?”,为香港作家讲命。二月,应马来西亚沙巴留台同学会之邀前往演 讲。六月,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钱学武以《余光中诗主题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取得学位。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七月,赴英国爱丁保出席国 际笔会大会,全家
三代齐聚,畅游英国。余氏伉俪继游比利时、卢森堡。八月,长春主办僵书展,由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 集》共七岫。应邀前往
长春、潘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八月三十日,在吉林大学
演讲“诗与散文”,并获颁校客座教授名衔。九月一日, 在东北大学演讲“现代主义在台
湾的发展”,并获颁该校客座教授名衔。十月四日,获取中国诗歌艺术学会致赠“诗歌
艺术贡献奖”。文建会出版《智慧的新 传?/FONT>大师篇》,纳入余氏评传。十二月二
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尔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邀发表主题演说。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 日,应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壁枣余光中”影集。三月十四月,
香港 RTHK 电视台为香港文学节活动拍摄诗作“珍珠项链”影片。四月二十九日,两岸
中山大学中 国文学研讨会在高雄中山大学举办,广州王晋民教授发表“论余光中的诗”。
六月五日,获颁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六月二十八日,吉隆坡马来西恶亚留台校友
总会举办文华节,应邀前往发表专题演讲“国际化与本土化”。七月一日,参加香港文
学节,发表论文“一枝紫荆伸向新世纪”。九月六日,赴芬兰局“国际传播奖 章”。十月
二十八日,重九日,七十大专,在《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中
华日报》、《自由时报》、《新闻报》、《联合文学》月刊、《幼狮 文艺》月刊、
《明道文艺》月刊共发表十五首诗,一篇散文。九歌出版社出版诗集《五行无阻》、
文集《日不落家》、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及钟玲主编庆祝余氏 七十生日诗文集专
书《与永恒对垒》。洪范书店出版《余光中诗选第二卷:一九八二?/FONT>一九九
八》。《联合文学》、《幼狮文艺》、《明道文 艺》均有专辑祝贺余氏生日。中山大
学文学院提前于十月二十三日庆生,举办“重九的午后枣余光中作品研讨及诗歌发表
会”十二月三十一日,散文集《日不落家》 获颁《联合报》“讲书人”本年最佳书奖。七
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一九九八年
“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乡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
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
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
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
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 离—后来的
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 深化。少小离家,
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
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 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
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
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 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
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
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 代主义的浸染,
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
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 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
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
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 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
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
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
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
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
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
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
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
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
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 酒里,/我仍是一
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
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 1972 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


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 叫我说说,却又
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 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
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
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
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
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 李白的“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 年代的和 40 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
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 阵阵来。故乡人,今何
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
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 人未必都知道。至于 40 年代
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
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 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
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
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 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
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 的队伍,要
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
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 后细察信封上的
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
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 他在这头(上游),
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
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 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 1981 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


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 薄薄的家信)/就留下
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
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 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
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 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
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 年毕业后,第一 本诗集《舟子的悲
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 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
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 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
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
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 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
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
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 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
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
感受嘛。

1958 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
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 的空城”里来。在这一
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
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
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 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
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
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 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
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
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 土,内外相隔,
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
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 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
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
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
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 回忆日多,
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
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 故乡故园便频频
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
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 庆市江北县悦来场,
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
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 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
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
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
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
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
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
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 文字浅显,“易”是容
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
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 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
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
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 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
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
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 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
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
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 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
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
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
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 承了我国古
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
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 任何时代的乡愁
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
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 在大陆的经历,那年
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
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 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
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
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 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
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 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
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
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
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 不是流于一
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
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 是明朗、集中、
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
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 组合方面,《乡愁》
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
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 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
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
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 段式、句式
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
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 节与节之间相当
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
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 的旋律,其中的“乡
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
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 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
“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
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

http://www.hudong.com/wiki/%E4%B9%A1%E6%84%81%E5%9B%9B%E9%9F%B5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 年出生于南京,1948 年进入厦门大学
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 年 5 月到达台湾入台大外文 系,毕业后进入军界。退役后进修
硕士学位,并从事编辑与教学工作。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1952)、《白玉苦 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
上雨》(1967)。

余光中先生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


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 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
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 年至 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主任。1985 年 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
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
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 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
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 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 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 15 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
的编辑家,曾主编《蓝 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
名义主编台湾 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 15 册(小说卷、散 文卷、
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
《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 多次赴欧美参
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 1992 年应中国社
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 年长春时代文 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
集共 7 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
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 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
《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
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 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
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
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 《璀灿的五彩
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 5 种。传记有台湾
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其诗集《莲的联
想》,1971 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 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
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
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 学的史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
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 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
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 学文学院院长。余
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
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
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 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 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
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
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 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
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
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
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http://www.ruiwen.com/news/33442.htm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
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
的 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
(1992)等十几部。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
系。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 年发表 第一首诗作,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 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
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53 年 10 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 “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
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
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 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
《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 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
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 作手法新
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 阔,富有开拓探
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
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
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
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
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
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 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
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
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 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
“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
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
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
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 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 15 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 是资
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
辑”名义主编台湾 1970?/FONT&gt;1989《中华 现代文学大系》共 15 册(小说卷、散文
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
《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 美参
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 1992 年应中国社
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 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其诗歌散文选
集共 7 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
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
《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
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 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
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
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 五
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 5 种。传记有台
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 《莲的联
想》,1971 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
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
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 上。

    但其曾经在 1960,1970 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


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http://www.chinapoesy.com/XianDaiAuthor8e114e09-322c-4a67-b2a5-6584e0696e9d.html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著黄昏 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著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 有韵地 你走来

http://www.chinapoesy.com/XianDai8A000EB5-00A8-4DCD-BF1B-25B4CCBF1BC3.html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