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 di halaman 1dari 16

瓦特、愛迪生的名字幾乎是技術大發明的同義語,用這些技術巨匠去命名他們的時代可以說

超限戰關於本書及其作者 理所當然。不過,從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一百多年來無法數計的五花八門的技術發明,
使得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很難在人類生活的領域中妄自稱大。如果說「蒸汽機時代」 、
「電
海灣戰爭之後美國人的戰爭方式和軍事理論幾乎成了各國軍隊競相倣傚的對象,而本書作者
氣化時代」這些提法在當時還可謂名至實歸的話,今天,當種種新技術像不斷拍打時代堤岸
則用他們潛心多年的研究成果,對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質疑。這是所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
的湧浪,使人們連短暫的歡呼都來不及,便被淹沒在更高更新的技術潮頭之下時,僅以一種
理論,在前蘇聯解體後遇到的首次強力挑戰。提出這一挑戰的是兩位中國空軍的大校軍官。
新技術或一位發明家就命名一個時代的時代已成昨日黃花。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把當今時
不過,這兩位軍官並不滿足於對別國的軍事理論說長道短,而是始終將自己的準星瞄在日益
代稱之為「核時代」或「資訊時代」的話,仍會讓人有以偏概全之感的原因所在。毫無疑問,
臨近的全球化時代及其戰爭這一更高目標上。作者以充滿靈感的語言、精深獨到的見解、邏
資訊技術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福音。因為它是迄今為止唯一能給從潘朵拉盒中放出去的所有
輯縝密的思攷,向我們描繪出一幅即將伴隨新世紀出現的廣義戰爭的圖景,其結論和言判令
技術「瘟疫」注入更大能量,同時又加上一道緊箍咒對其進行控制的手段。只是誰又能為它
人警醒。在此前提下,作者提出了因應新型戰爭的對策——超限戰。這一嶄新的概念涵括了
也戴上道緊箍咒眼下還是個問題。悲觀的論點是,假如這一技術朝人類不可控的方向發展的
戰爭與戰法兩個方面。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可以超越實力局限和制約的戰爭方式,因此,它
話,最終將使人類成為它的犧牲品[4]。如此可怕的結論卻絲毫沒能減弱人們對它的熱情。它
對處於強勢和弱勢的國家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和意義。如此自信在當今世界各國的軍事理論界
本身顯示的樂觀前景對渴望技術進步的人類具有更強烈的誘惑性。畢竟它所獨有的交流與共
並不多見。所以不管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都值得每個關本書注戰爭和全球化問題的人一讀。
享的特性,是我們可以期望的引領人類走出技術蒙昧的靈性之光,儘管這還不足以讓我們與
喬良,1955 年出生在山西忻縣一個軍人家庭,祖籍河南。
那些一葉障目的未來學家們一樣,用它的名字來冠名整個時代。它的特性恰恰使它無法取代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
大量已有的、正在出現的和即將誕生的各類技術,特別是像生物技術、材料技術和納米技術
軍大校,一級作家。
這些與資訊技術彼此借重、彼此推進直至彼此共生的技術。
主要作品有《末日之門》 、
《靈旗》、
《大冰河》等。
[4]弗·格·容格是最敏銳的技術悲觀論者,早在 1939 年,容格就已經認識到了現代技
多次獲全國、全軍大獎。除文學創作外,長期潛心於軍
術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技術統治的增長和環境問題的威脅。在他看來,技術已經變成
事理論研究,與人合著、合編有《軍官素質論》 、
《世
一種無可匹敵的、魔鬼般的力量;它既掠奪大自然,也剝奪了人類的自由。馬丁·海德格爾

-3-

-7-
界軍事列強博覽》 、《全球軍力排行榜》等。王湘穗,1954 年生於廣州一個軍人家庭。1970 年
在《存在與時間》中把技術稱為「傑出的荒謬」 ,要求人類囘歸自然,以避免作為最大危險的
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類社會罷了。就像拜倫在悲悼雪萊的詩中所說的那樣: 「什麼都沒有
超限戰 發生,不過是經歷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經過現代技術和市場體制幻化的戰爭,將更多
地以非典型性戰爭形態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在我們看到軍事暴力相對減少的同時,青定
會看到政治暴力、經濟暴力、技術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暴力,戰爭就是戰爭,
外觀的變化並不妨礙任何戰爭對戰爭原理的遵循。如果我們承認新的戰爭原理將不再是「用










····················································· - 3 - 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 ,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






······································································· - 4 - 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話。這就是變化。戰爭的以及由此引起



·········································································· - 5 - 的戰爭方式的變化;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變化?以及怎樣的變化、向何處變化和如何面

















······························ - 10 - 對這些變化?這是本書試圖觸及並揭示的課題,也是我們決定撰寫本書的動機。1999 年 1 月














······································· - 25 - 17 日,時值海灣戰爭爆發八週年。













·········································· - 42 -













組合偏鋒法上





························ - 58 - 超限戰序
超限超限超限超限超 限




表 要的法歸找勝爭 戰
原則一:律:弈 博
超限劍走新的

······································· - 87 -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 安,忘戰必危。——司馬穰苴 科學及與之相聯繫的




尋 ··································· - 106 -
技術進步 通過一系列革命步驟 —— 向前的巨 大步伐,給了我們一幅關於自然界





··································· - 125 -
的全新圖景。 ——伯納德·科恩技術是現代人類的圖騰[1]。





··············································· - 142 -
[1]O·斯賓格勒在他的《人類與技術》一書中說,
「技術是像我父上帝一樣永恆和不可變


語 ···································································· - 152 -
化的,它像上帝之子一樣拯救人類,它像聖靈一樣照耀著我們。」哲學家斯賓格勒對技術一
超限超限
戰後戰

記書



························································ - 156 -
如神學家對上帝般的崇拜,正體現了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並在後工業時代愈益興盛的另種蒙
···································································· - 157 -

-1-

-5-
昧。
在功利主義的熏風吹拂下,技術比科學更受人們青睞是不足為奇的。科學大發現的時代,已
- 2 -

- 6 -
經留在了愛因斯坦以前的歲月。現代人則越來越傾向於:在我活著的時候,就看到一切夢想
實現。這使他們在為自己的明天下注時,大都透過上千度的近視鏡片去乞靈膜拜於技術。如
是,在不太長的時間裡技術得到了令人瞠目的爆炸性發展,給急功近利的人類帶來了數不勝
數的好處,而我們自豪地把它稱之為技術進步,卻不知此時自己正置身於一個迷失了心性的
技術蒙昧期[2]。
[2]在這方面,法國哲學家兼科學家讓·拉特利爾有獨到見解,他認為,科學技術對文化
既有破壞效應,也有誘導效應。在這兩種效應的綜合作用下,人類很難保持對技術的清醒判
斷。常常在技術狂熱或是「反科學」運動的兩極中搖擺。硬著頭皮去讀一讀他的行文晦澀但
思想艱深的《科學和技術對文化的挑戰》 ,會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角度去觀察技術對人類社會多
方面的影響。
技術在今天已日益變得令人眼花繚亂和不可控制。貝爾實驗室和索尼公司不停地推出新奇的
小玩藝,比爾·蓋茨年年開啟他的新視窗,克隆羊「多莉」證明人類已經打算替代造物的上
帝。俄制令人生畏的 SU-27 戰鬥機還沒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派上用場,SU—35 就已經登台亮相
[3],而 SU-35 能否在戰場上出盡風頭後再功成身退也是件大可懷疑的事。技術就像套在人
類腳上的「魔鞋」 ,在被商業利益擰緊了發條後,人們只能隨鞋起舞,按照它給定的節奏飛快
地旋轉。
[3]儘管超視距(BVR)武器的完善,已使空戰的基本概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畢竟沒有
完全取消近距格鬥。能做「眼鏡蛇」機動的 SU-27 和能做「鉤子」動作的 SU-35,都是迄今
為止最出色的戰鬥機。
底參軍。 技術。最著名的技術樂觀派是維納和斯泰因布赫,在維納的《控制論》 、
《上帝與機器人》、
《人

- 4 -

- 8 -
先後擔任過指導員、大隊政委、副處長、團政委、師副 有人的用處》和斯泰因布赫的《資訊社會》、《哲學與控制論》等著作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政委等職。現在廣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工作,空軍大校。 他們所描繪的人類社會在技術的推進下呈現出的光明前景。
曾與人合著、合編有《軍官素質論》
、《世界軍事列強 三百年來,人們早已習慣於在技術領域裡盲目的喜新厭舊,對新技術的無盡追求成了解決一
博覽》、
《世界歷次大戰錄》等。 切生存難題的靈丹妙藥。人們沉迷其中而漸入歧途。就像為掩飾一個錯誤通常會再犯十個錯
誤一樣,為解決一個難題人們也常常不惜為自己帶來十個難題[5]。如為更便捷的代步人們發
超限戰序論 明了汽車,但緊跟在汽車屁股後面的一長串問題——採礦冶煉、機械加工、石油開採、橡膠
提煉、道路修築等等,又需要同樣一長串的技術手段去解決,直到最終導致污染環境、破壞
每個經歷過 20 世紀最後十年的人,都會深刻地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變化。相信沒有人敢說,歷
資源、擠占耕地、交通事故等更多更棘手的問題出現。到頭來,以車代步的原始目的與這些
史上還有哪個十年,發生的變化比這十年更大。促成滄桑巨變的原因當然數不勝數,但只有
派生的問題相比,倒似乎顯得無足輕重了。技術的無理性膨脹,就是這樣讓人類不斷地把一
為數不多的原因被人們反覆提及。其中之一就是:海灣戰爭。一場戰爭改變世界。把這樣的
個個初始目標遺失在枝杈橫生的技術之樹上而迷途忘返。我們不妨把這種現象稱作「枝杈效
結論與一次發生在局部地區並且僅僅持續了 42 天的戰爭聯在一起,似乎有些誇大其詞。不過,
應」。所幸的是,在這個時候,現代資訊技術出現了。這肯定是技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革命。
事實的確如此,無須一一列擧 1991 年 1 月 17 日之後開始出現的所有新名詞:只需擧出前蘇
其革命性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本身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更在於它是一種能輕鬆穿透技術間的重
聯,波黑,科索沃,克隆,微軟,黑客,英特網,東南亞金融危機,歐元,還有世界上最後
重壁壘,把看似毫不相關的各種技術聯結在一起的黏合劑。通過它的黏合,不但可能派生出
的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這些就足夠了。它們差不多構成上,我們有理由把毀損度
許多非驢非馬又亦此亦彼的新技術,而且還給人類與技術的關繫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人類
決不亞於一場戰爭的索羅斯們對東南亞的金融攻擊,本·拉丹對美國使舘的恐怖襲擊,以及
只能站在人類的角度,才能認清技術的工具性實質,才不至於在解決自身面臨的生存難題中,
奧姆真理教徒對東京地鐵的施毒和小莫裡斯之輩在互聯網上的搗亂,認定為準戰爭、類戰爭、
成為技術——工具的奴隸。人類完全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力,在使用每一項技術時窮盡
亞戰爭,即另外一種戰爭的雛型。不管如何稱呼它們,都無法使我們變得比從前更為樂觀。
其潛能,而不必像熊瞎子掰苞米那樣,只會不斷地用新技術去淘汰舊技術。在今天,單項技
我們沒有理由樂觀。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戰爭作用的縮小,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終結。即使身處
術的獨立使用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想像。資訊技術的出現,為各種新舊技術以及高新技術間
所謂後現代、後工業時期,戰爭也不會被徹底的解構。它不過是以更複雜、更廣泛、更隱蔽、
的匹配使用,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無數事實證明,技術的綜合運用甚至比技術的發明更能
先是鋼甲巨艦充當海上霸主,開啟了「戰列艦時代」 ,再到它的兄弟「坦克」名冠陸戰,然後 資訊處理、資訊系統和計算機網絡以取得對敵資訊優勢而採取的行動。美國陸軍 FM100-6 號
是飛機稱雄天空,直到原子彈橫空出世,昭示「核時代」的來臨。今天,大量的高新技術武 野戰條令認為,「國防部對於資訊戰的認識偏重於資訊在實際衝突中的影響」,而陸軍的理解
器不斷湧現,使武器儼然成了戰爭的首席代表。當人們談到未來戰爭時,已經很習慣地用某 是「資訊已滲透到從和平時期到全球戰爭中軍事行動的各個方面」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譯本,
種武器、或是某項技術去稱呼它,叫它「電子戰」 、「精確武器戰」 、「資訊戰」
。在思維軌道的 P24-25)。「廣義資訊戰是利用資訊達成國家目標的行動」,美國空軍大學教授喬治·斯坦對
慣性滑跑中,人們還不曾察覺,某種不顯眼但很重要的變化正在悄悄來臨。 資訊戰下的這個定義,氣魄顯得比陸軍要更大一些。布萊恩·弗雷德裡克斯上校在《聯合部
[1]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 隊季刊》1997 年夏季號上的文章中提到, 「資訊戰是一個超出國防部範圍的國家性問題」 ,這
乃是決定性武器。」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P19)關於馬鐙 也許是對資訊戰之廣泛性的最準確表述。[7]「資訊戰」概念的內涵越來越擴大的情景正相反,
對改變作戰方式的作用,可以參閱顧准的文章「 《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歷史嗎?》譯 美軍中一些有頭腦的少壯軍官對「資訊戰」概念,提出越來越多的反話。空軍中校詹姆斯·
文及評注」,「馬鐙……它立即使白刃戰成為可能,而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戰鬥方式……很少 羅傑斯指出, 「資訊戰並非新事物……那些斷言資訊戰技術和謀略將必然取代『兵器戰』的人
有發明像馬鐙那麼簡單,但很少方面在歷史上起過像它那樣的觸媒作用。」 「馬鐙在西歐引起 們是否有些太過自信了。」 (美《海軍陸戰隊》雜誌 1997 年 4 月)羅伯特·古爾利海軍少校
了軍事——社會一系列改革」 。
(《顧准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年,P293-309)[2]「在 則提出了「資訊戰方面七個誤區:(1)濫用比喻手法;(2)過分誇大威脅;(3)過高估計自
1850-1860 年之間發明的來復槍和圓錐形子彈與任何先進的新式器技術發展相比都具有最深 身實力; (4)歷史的相關性與準確性; (5)迴避批評的反常企圖; (6)毫無根據的設想;
(7)
刻的直接革命性影響。……20 世紀出現的高爆彈、飛機、坦克對當代產生的影響肯定比不上 不規範的定義。」 (美《紀事》雜誌 1997 年 9 月號)空軍少校玉林·懷特海德在《空中力量
當時的來復槍」 。詳見 T·N·杜普伊著《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第三部分 21 節「來復槍、 雜誌》1997 年秋季號上撰文指出,資訊不是萬能的,資訊武器也不是「魔法武器」 。對資訊戰
圓錐形子彈和散開隊形」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 年,1938-250) 的質疑並不限於個人,美國空軍的文件《資訊戰的基礎》對「資訊時代的戰爭」與「資訊戰」
沒有誰能擁有戰爭冠名權武器革命是軍事革命的前奏。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即將到來的軍 作了嚴格區分,認為「資訊時代的戰爭」是使用資訊化武器的戰爭,如用巡航導彈攻擊目標;
事革命,將不再被一兩件單一武器所推動。大量的技術發明,在不斷刺激人們對新武器心嚮 而「資訊戰」則是把資訊作為獨立領域和強勁武器。同樣,一些著名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意
神往的同時,也迅速消解了每一種武器的神奇。以往只需要數件武器或裝備的發明,像馬鐙、 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埃略特·科恩提醒道, 「同核武器並沒有淘汰常規力量一樣,資訊革命
馬克沁機槍[3],就足以引起戰爭樣式的改變,現在則需要上百種武器構成若干個武器系統, 也不會淘汰游擊戰術、恐怖主義或大規模殺傷武器。」[8]用生物技術設計生產的大分子系統

- 15 -
- 11 -
才能從整體上影響戰爭。然而武器發明得越多,單一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就越小,這是隱含 是更高級的電子元件生產材料,如蛋白分子計算機比現有計算機運算速度和儲存能力高數億
推動社會的前進[6]。 推移變成低技術時,我們是否還準備把接下來出現的新鮮玩藝兒再次命名為高技術?而這是
[5]在戴維·埃倫費爾德的《人道主義的僭妄》一書中,列擧了許多這樣的事例。施瓦茨 否會給我們在技術大爆炸的今天,稱呼和使用每一項新出現的技術帶來混亂和麻煩?何況是
在《過度巧妙》中說, 「一個問題的解決會產生一批新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會排除那種解決。」 否高技術,究竟應以什麼為標準?就技術本身來說,每一項技術都是具體的,因而也就有它
熱內·迪博在(理性的覺醒》中也談到了同樣的現象。[6]E·舒爾曼在《科技時代與人類未 的時限性。昨天的「高」,很可能是今天的「低」,而今天的「新」,又會成為明天的「舊」。
來》中指出, 「在以現代技術的爆炸性發展為基礎的當代文化的動態發展中,我們將越來越多 相對於 M-60 坦克、「眼鏡蛇」直升機和 B-52 這些 60-70 年代的主戰兵器,
「艾布拉姆斯」
地面臨多學科合作的事實……一門特殊的科學無法足夠科學地指導實踐。」 坦克、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F-117 以及「愛國者」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是高技術;而
單聲部引吭高歌的局面正在被多聲部大合唱所取代。技術的大融合正在不可逆轉地導致全球 在 B-2、F-22、
「科曼奇」直升機和「傑斯塔」聯合監視目標攻擊系統面前,它們眼看著又
化趨勢的上升,而全球化趨勢又反過來加速了技術大融合的進程,這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 要成為明日黃花。如此說來,始終都是一個變數的高技術武器概念,豈不成了「新娘子」的
本特徵。這一特徵必會將其特點投射到時代的任何方向上,戰爭領域自然也不會例外。任何 頭銜,隨著「年年花開人不同」 ,只剩下空殼一樣的名分,不斷地戴在那些正在成為「新娘子」
一支渴望現代化的軍隊都離不開新技術的餵養,而戰爭的需要從來就是新技術的催產士。海 的女人頭上。那麼,在接連不斷的一環環戰爭鏈條中,每一種武器都在隨時隨地地由高變低、
灣戰爭中有 500 多種 80 年代的高新技術登台亮相,使得這場戰爭簡直就像是新武器們的表演 由新變舊,時間之矢不肯在任何一點上停留,也就沒有一種武器可以久居高技術的王座,既
場。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新武器本身,而是武器發展和使用中的系統化趨向,像「愛 然如此,所謂的高技術戰爭,究竟是指哪一種高技術?
國者」攔截「飛毛腿」 ,看似用霰彈槍打鳥那麼簡單,實際上要牽動部署在大半個地球上的許 [5]國外專家認為「高技術」是一個沒有完全固定下來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概念,不同
多兵器:DSP 衛星發現目標後,向澳大利亞地面站傳送警報,經美國本土的夏延山指揮所再把 國家對高技術的側重點各異。軍事高技術主要包括,軍用微電子裝置技術、計算機技術、光
資訊發給利雅得中心指揮所,然後是命令「愛國者」操作員進入戰位,光是在 90 秒鐘的預警 電子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隱形技術、定向能技術。軍事高技術的最主
階段,就要依賴空間系統和 C3I 系統的多次傳接配合,真可謂「一彈動全球」 。眾多武器間超 要特徵是「綜合性」,即各項軍事高技術都是由多種技術組成的,是一個技術群。(詳見軍事
距離的實時合作,形成了前所未見的作戰能力,而這正是資訊技術出現之前無法想像的事情。 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外軍資料》1993 年 69 期)
假如說,在第二次大戰之前,單件武器的出現還可能引起軍事革命的話,那麼在今天,已經 泛泛而言的高技術不能成為未來戰爭的同義語,作為當代高技術之一的、幾乎在所有現代武
沒有誰能獨領風騷。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的戰爭,取消了武器對戰爭的冠名權,在新的基 器的構成中都佔有重要地位的資訊技術,就更不足以用來命名一場戰爭。即使在一場未來戰

- 13 -
-9-
點上重新排列了武器與戰爭的關繫,新概念武器特別是武器新概念的出場,使戰爭的面孔日 爭中所有武器都嵌上資訊元件而被充分的資訊化,我們仍不能把這種戰爭稱作資訊戰爭,充
漸變得模糊。一次「黑客」侵襲,算不算敵對行動?利用金融工具去摧毀一國經濟,能否視 其量也只能稱之為資訊化戰爭[6]。因為不論資訊技術如何重要,它都不能完全替代每一種技
- 10 -

- 14 -
為一場戰爭?CNN 對美軍士兵曝屍摩加迪沙街頭的報道,是不是動搖了美國人充當世界憲兵的 術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已經充分資訊技術化了的 F-22 戰鬥機仍是戰鬥機,「戰斧」導
決心,從而改變了世界戰略的格局?以及對戰爭行為的判斷是看手段還是看效果?顯然,從 彈仍是導彈,而不能籠統地把它們稱作資訊武器,用這些武器進行的戰爭也不能稱作資訊戰
傳統的戰爭定義出發,已經無法對以上問題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當我們突然意識到所有這 [7]。廣義的資訊化戰爭和狹義的資訊戰完全是兩囘事。前者是指被資訊技術所強化並伴隨的
些非戰爭行動都可能就是未來戰爭的新的構成因素時,我們不得不對這種戰爭新模式進行一 各種形態的戰爭;後者則主要是指以資訊技術為手段獲得或壓制資訊的作戰。此外,資訊崇
次新的命名: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簡言之:超限戰。如果這一命名能夠成立的話, 拜製造的當代神話,使人們誤以為它是唯一的朝陽技術,其它的一切都已經日薄西山。這種
那麼,這種戰爭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資訊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意味著一切武器和技 神話可以給比爾·蓋茨的口袋裡帶來更多的錢,卻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資訊技術的發展
術都可以任意疊加;意味著橫亙在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兩個世界間的全部界限統統 也同樣依賴於其它技術的發展,相關材料技術的開發直接制約著資訊技術的突破,如生物技
都要被打破;還意味著已有的許多作戰原則將會被修改,甚至連戰爭法也需要重新修訂。但 術的進展就決定著資訊技術未來的命運[8]。說到生物資訊技術,我們不妨囘到前面的話題,
是,戰神的脈博是難以把握的。要想談論戰爭,特別是談論發生在明天晚上或是後天早晨的 再做一個小小的假設:如果有人用資訊制導的生物武器打擊了生物計算機,它應該算是生物
戰爭,你別無它法,只能屏息定性,仔細號切戰神在今天的脈相。 戰呢還是資訊戰?恐怕沒有人能用一句話答得上來,但這卻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事情。其實,
人們根本不必為資訊技術能否在今日坐大煞費苦心,因為它本身就是技術綜合的產物,它的
超限戰第一章 總是先行到來的武器革命 第一次出現及每一次進步,都是一個與其它技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過程,而這正是
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最本質的特徵。這一特徵當然也會像鋼印數碼一樣在每一件現代武器
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 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 它們便立刻幾乎強
上留下它的典型印記。我們並不否認在未來戰場上,某些先進武器仍會起主導作用,但對於
制地、而且往往 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 上的改變甚至變革。 ——恩格斯武
決定戰爭的勝敗,已很難有誰還能佔據獨一無二的地位。它可能是主導的,卻不是唯一的,
器革命總是比軍事革命先行一步,當革命性的武器到來之後,軍事革命的到來就是遲早的事
更不會是長久不變的。也就是說,沒有誰還能把自己的名字大言不慚地冠於某一場現代戰爭
了。戰爭史在不斷提供這樣的證明:青銅或鐵製的矛造就了步兵方陣、弓箭和馬蹬為騎兵提
的前面。
供了新的戰術[1]、在使用黑火藥的槍炮中萌生出了整套近代戰爭的模式……從圓錐子彈和來
[6]關於「資訊戰」的定義,至今仍是眾說紛紜。美國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所下的定
復槍[2]作為技術時代的尖兵登上戰場的時候起,武器乾脆就在戰爭的胸前置碼上自己的名字。
義是——在保護己方的資訊、資訊處理、資訊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的同時,為干擾敵人的資訊、
在武器與戰爭關繫裡的悖論。就此意義上說,除了全面使用核武器這一越來越不大可能出現 倍。
(《跨世紀的軍事新觀點》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年版,P142-145)

- 12 -

- 16 -
的情況可以稱之為核戰爭外,其它任何一種哪怕是極富革命性的武器,都已不再擁有對未來 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與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與「打什麼仗造什麼武
戰爭的冠名權。 器」
,這兩句話道出了傳統戰爭與未來戰爭的明顯分野,也點明了在兩類戰爭中武器與戰法的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 年 7 月 1 日英軍對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 關繫。前者反映了處於自然狀態下進行戰爭的人類對武器與戰法關繫的不自覺或被動適應,
克沁機槍向密集隊形的英軍掃射,使英軍一天傷亡 6 萬人。從此,密集隊形的衝鋒逐漸退出 後者則預示了進入自由狀態時人們對同一命題的自覺或主動選擇。自有戰爭史以來,人們一
了戰場。 (
《武器與戰爭——軍事技術的歷史演變》劉戟鋒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年, 直遵循的一條不成文的通則就是「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 。往往在先有了一種武器之後,才開
P172-173) 始形成與之匹配的戰法。武器在前,戰法隨後,武器的演變對戰法的演變具有決定性的制約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才有了「高技術戰爭」和「資訊戰」[4]的提法,意在以寬 作用。這裡固然有時代和技術的局限因素,但也不能說與每一代武器製造專家們都只攷慮武
泛的技術概念替代具體的武器概念,用模糊學的方法解決這道難題。可這似乎仍然不是解決 器自身性能是否先進而不論其它的線性思維無關。或許這就是武器的革命總是先於軍事革命
問題的辦法。 的一個原因。儘管「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這句話就其本質而言是消極的,因為它的潛台詞
[4]如果不把維納關於戰爭遊戲機器的看法,當成是對資訊武器的最早論述。那麼,湯姆· 所折射的是一種無奈,我們卻無意貶低它在今天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這種積極意義就是立足
羅那在 1976 年所說的一句話,資訊戰「是決策系統之間的鬥爭」 ,就使他成了「資訊戰」這 現有武器,尋找最佳戰法。換言之,就是力求找到最能與既定武器相匹配的作戰方式,從而
一術語的最早提出者(美《軍事情報》雜誌 1997 年 1-3 月號道格拉斯·迪爾斯「資訊戰的 使其性能的發揮達到最大值。今天,從事戰爭的人已經在有意無意間完成了使這一法則從消
內涵、特點與影響」 )。曾有過十餘年服役經歷的我國青年學者沈偉光通過獨立研究,於 1990 極向積極的過渡。只是人們仍然誤以為這是落後國家在無奈中唯一可能採取的主動。殊不知
年出版了《資訊戰》 ,這大概是研究資訊戰最早的專著。托夫勒借「第三次浪潮」的聲勢,在 就是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也同樣需要面對這種無奈,即使富甲天下,也未必就能用清
他的另一本暢銷書《權力的轉移》中,把「資訊戰」概念推向全球,而海灣戰爭恰好成了這 一色的高新技術武器去打一場費用昂貴的現代化戰爭[9]。只不過她在新舊武器的選擇搭配方
一作戰新概念的最精彩廣告。於是,談論「資訊戰」成了一種時髦。 面有更多的自由罷了。
細究起來,最先出現在美國建築業中的「高技術」[5]一詞,實在是有點語焉不詳。什麼是高 [9]即使在被人們稱為是新式武器實驗場的海灣戰爭中,也有許多老式武器和普通彈藥發
技術?它針對什麼而言?從邏輯上說,高和低只是相對概念。而用一個可變性很大的概念, 揮了重要作用。 (詳見《海灣戰爭——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附錄》 )
刻舟求劍式的為干變萬化中的戰爭命名,本身就很成問題。當一代所謂的高技術隨著時間的 如果能找到良好的契合點,也就是找到最恰當適宜的戰法,新舊不同代次的武器搭配使用,
年第 11 期《國防大學學報》
,刊登了陳伯江對美國國防小組委員會主席菲利普·奧迪恩的訪 能的瘋狂快車提供了剎車裝置,使武器的發展不再是沿著輕殺武器——重殺武器——超殺武
問記。菲利普·奧迪恩多次提到「非對稱作戰」 ,認為這是對美國的新威脅。安圖利亞·埃切 器的高速通道向前猛衝,人們試圖尋求武器發展的新路徑,既要有效,又能對武器的殺傷力
維利亞在《參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在後工業時代最難對付的仍是『人民戰爭』 」。 實行控制。
新概念武器和武器新概念與新概念武器相對,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武器幾乎都可統稱 [17]用「超殺武器」的概念取代「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概念,意在強調這類武器的殺傷
為舊概念武器。所以稱其為舊,是這類武器的基本性能就是機動力加殺傷力。即或像精確制 力超過了戰爭的需要,是人類極端思維的產物。
導炸彈等高新技術武器,也不外乎添加進了智力和結構力這兩種因素而已。從實用角度來說, 任何重大的技術發明,都會有深刻的人文背景。1948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
不論如何改頭換面也無法改變其傳統武器的性質,即它始終被職業化戰士所掌握並在一定戰 及其後與此有關的 50 多個公約,為世界規定了一套人權國際準則,其中認定使用大規模殺傷
場上所使用。所有這些沿傳統思路製造出來的武器和武器平台,在適應現代戰爭和未來戰爭 武器特別是核武器嚴重侵犯了「生命權」,是「對人類的犯罪」。在人權等新政治概念的影響
的努力中,無一例外都已走進了死胡同。那些想用高技術的魔法使傳統武器點鐵成金、脫胎 下,再加上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張犬牙交錯,對生
換骨的願望。最終落入無休止消耗有限經費和軍備競賽的高技術陷阱。這就是傳統武器發展 態環境特別是人的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概念的提出,導致對殺傷和破壞的顧忌,形成了
過程中必然面對的悖論:為保持武器的領先,只能在研製經費上層層加碼;層層加碼的結果, 新的戰爭價值觀和新的戰爭倫理。武器的「慈化」[18]正是對人類文化背景的這種大變遷在
則無人有足夠的經費保持領先。其最終的結果是,保衛國家的利器,反倒成了導致國家破產 武器生產和發展方面的反應。同時,技術的進步也具備了直接打擊敵方中樞而不殃及其他的
的誘因。最近的例證也許最有說服力。前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元帥敏銳地洞悉了「核後 手段,為奪取勝利提供了許多新的選擇,這一切使人們相信最好的取勝辦法是控制而不是殺
時代」武器發展的走向,相機提出「軍事技術革命」這一嶄新概念時,他的思想顯然領先於 傷。戰爭觀念、武器觀念都發生了變化,那種通過無節制殺戮迫使敵人無條件投降的想法,
他的同時代人。但思想的超前並沒有給他的國家帶來福祉,反倒帶來了災難性後果[13]。這 已成為舊時代的陳跡。戰爭已經告別了凡爾登戰役式的絞肉機時代。
個在冷戰背景下被他的同僚們視為獨步一時的設想一經提出,便大大加劇了美蘇間存在已久 [18]「慈化」武器的「慈」,主要指它減少了殺戮和附帶殺傷。
的軍備競賽,只是當時還沒有人會預料到,其結果竟是蘇聯解體及其在超級大國的角逐中徹 精殺(精確)武器和非殺(非致命)武器的出現,是武器發展的轉折點,它標誌武器第一次
底出局。一個強大的帝國在一槍未放的情況下就土崩瓦解,活生生印證了吉卜林的一句名詩: 不是向「強化」方向發展,而是呈現出「慈化」傾向。精殺武器可以精確地打擊目標,減少
帝國的滅亡,不是轟隆一響,而是撲哧一聲。不獨前蘇聯如此,今天的美國人似乎也在步其 附帶殺傷,像能切除腫瘤卻幾乎不必流血的伽馬刀,它導致了「外科手術式」打擊等新戰法

- 19 -

- 23 -
老對手的後塵,為我們提出的武器發展悖論提供新的證明。隨著技術綜合時代的輪廓日漸清 的出現,使不起眼的戰鬥行動亦能收到十分顯著的戰略效果。如俄國人僅用一枚導彈追蹤移
不僅能消解武器單一性的脆弱,還可能成為武器效能的「倍增器」 。曾多次被人預言早該壽終 技術週刊》1993 年 1 月 25 日)
正寢的 B-52 轟炸機在與巡航導彈及其它精確制導武器的結合後又重放異彩,至今仍未歇下 於是,新概念武器應運而生。只不過讓人感到有點不平的是,在這方面領先於潮流的又是美
它的翅膀;A-10 飛機利用外掛的紅外導彈,使自己具備了原本沒有的夜間攻擊能力,而其與 國人。早在越戰時期,投放在「胡志明小道」上空造成傾盆暴雨的碘化銀粉末和撤播在亞熱
阿帕奇直升機的配合相得益彰,更使這種 70 年代中期出現的武器平台雄風大振。可見,「有 帶叢林中的脫葉劑,即已使「美國鬼子」在新概念武器和手段殘忍兩方面都獨領風騷。此後
什麼武器打什麼仗」並不是消極無為。如今日益開放的武器市場,多元的武器供應渠道,為 30 年,他們更在財力和技術的雙重優勢下,令人無力在此領域望其項背。不過美國人也並非
武器的選擇提供了極大的餘地,多代次武器的大量並存,為武器間的跨代次組合提供了比以 事事佔盡風頭,在新概念武器之後提出範圍更其廣泛的武器新概念,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
往任何時代更廣闊也更可為的基礎,只要破除把武器代次、用途、聯結方式固定化的思維慣 美國人沒能在這方面理清頭緒。因為提出武器新概念無須憑借新技術做跳板,只需要一種明
性,就可能化腐朽為神奇;如果以為打現代戰爭就一定要靠先進武器,一味迷信這類武器的 快而犀利的思想。而這並不是思想附麗於技術的美國人之所長。美國人總是在技術未曾到達
神奇作用,反倒會化神奇為腐朽。我們正處於以火藥為標誌的武器系統向以資訊為標誌的武 的界域停頓思想的呼吸。不容否認,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地震、海嘯、災害性天氣或是次聲波、
器系統躍進的武器革命階段,這期間會有一個相對漫長的武器更迭期。眼下我們無法預言這 新生化武器等都屬於新概念武器[16],並且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武器已有很大區別,但它們都
一時期有多長,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這一更迭沒有結束,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就是任何國 還是與軍事、軍人、軍火商有關的以直接殺傷和損毀為目標的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
家包括美國這樣擁有先進武器最多的國家處理武器與作戰間關繫的最基本的辦法。需要指出 只不過是改變了武器的機理和在殺傷力、損毀力方面成倍放大了的非傳統武器而已。
的是,最基本的不一定就是最有前途的。在消極的前提下積極進取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做法, [16]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次聲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氣象武器、
而並非永恆的法則。科技進步在人類手中早已從被動發現變成主動發明,美國人提出「打什 太陽能武器、基因武器等。 (《跨世紀的軍事新觀點》
,軍事科學出版社,P3)
麼仗造什麼武器」的設想,引發了武器與戰法關繫自有戰爭以來的最大的一次變革。先確定 武器新概念則不同。它和人們所說的新概念武器完全是兩囘事。如果說,新概念武器是超出
作戰方式然後再來研製武器,在這方面,美國人吃到的第一隻螃蟹就是「空地一體作戰」 ,時 傳統武器範疇的、可以在技術層面上掌握和操作的、能夠對敵方造成物質或精神殺傷的武器
下沸沸揚揚正當紅的「數字化戰場」和「數字化部隊」[10]則是它的最新嘗試。這種做法標 的話,那麼,這種武器在武器新概念面前,仍舊是狹義的武器。因為武器新概念就是廣義武
誌著武器總是領先於軍事革命的地位已經動搖,戰法先行而武器隨進或是兩者相互砥碩、推 器觀,它把所有超出了軍事領域,但仍能運用於戰爭行動的手段都看做是武器。在它眼裡,
挽前行構成了它們之間的新關繫。同時武器自身也產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變,它的發展 一切能造福於人類的,皆可加害於人類。也就是說,今天世上的一切沒有什麼不能成為武器,

- 17 -

- 21 -
不再只是看單件武器性能的改進,而更要看武器是否具備與其它武器之間聯結和匹配的良好 這就要求我們對武器的認識要有打破一切界限的自覺。當技術的發展正在努力增加武器的品
性能。像當年高蹈獨行的 F-111 因其太先進無法與其它武器匹配而只能束之高閣的教訓已被 種之際,思想的突破則一擧拓開了武器王國的疆域。在我們看來,一次人為的股災、一次電
- 18 -

- 22 -
汲取,那種企圖依靠一兩件高新技術武器充當「殺手鋼」就能制敵於死命的思想顯然已經過 腦病毒的侵入、一次使敵國匯率的異動,或是一次在互聯網上抖落敵國首腦的緋聞、醜聞統
時。
「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這種帶有鮮明時代特點和實驗室特徵的做法,既可以被視為一種 統都可被納入新概念武器之列。武器新概念為新概念武器提供指向,新概念武器則使武器新
主動選擇,也可以被當成以不變應萬變之策,它在醞釀戰爭史的重大突破的同時也隱含著現 概念固定成型。對於大量出現的新概念武器,技術已經不是主要因素,關於武器的新概念才
代戰爭的潛在危機:為一種尚在探討研究中的戰法度身定做一套武器系統,就如同為不知誰 是真正的深層原因。必須明確的是,武器新概念正在打造與平民生活緊密相連的武器。假如
來赴約的盛宴準備菜餚,差之毫釐就可能謬之千里,從美軍在索馬裡遇上艾迪德軍隊後一籌 我們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新概念武器的出現,肯定會將未來戰爭提升到普通人甚至是軍人都
莫展的表現看,最現代化的軍隊也不具備調節眾口的能力,應付不了不按常規行事的敵手。 難以想像的水平;我們要說的第二句話就該是:武器新概念則將使普通人和軍人一起對自己
在未來戰場上,數字化部隊很可能會像擅長烹飪奶油澆龍蝦的大廚師一樣,面對堅持啃玉米 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也會成為進行戰爭的武器而大感駭異。相信人們會在某一個早上醒來時
棒的游擊隊員徒呼奈何。武器和軍隊的「代差」[11]也許是需要格外重視的問題,代差越近, 吃驚地發現,許多溫良和平的事物都開始具有了攻擊性和殺傷性。武器的「慈化」傾向原子
代位高的一方戰果越顯著,而代差拉得越開,彼此間相互對付的辦法就越少,甚至可能誰也 彈出現以前,戰爭一直處在殺傷力的「短缺時代」。改進武器的努力主要是為了增加殺傷力,
吃不掉誰,從已有的戰例來看,高技術軍隊難以應付非正規戰爭和低技術戰爭,這其中或許 由冷兵器和單發火器構成的「輕殺武器」,再到由各種自動火器構成的「重殺武器」,武器的
有某種規律存在,起碼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有趣現象[12]。 發展史幾乎就是不斷增加武器殺傷力的過程。漫長的短缺,造成了軍人們對擁有更大殺傷力
[10]從「空地一體戰」開始,美軍武器裝備的研製大體上都分為 5 個階段:提出需求、 武器的難以滿足的渴求。隨著美國新墨西哥州荒原上騰起的一朵紅雲,軍人們終於如願以償
擬定方案、方案論證、工程研製和生產、裝備部隊。對數字化部隊的裝備也是按此路子進行 地獲得了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不僅能將敵人全部殺死,而且還夠再殺死他們一百次一
研製。 (美國《陸軍》雜誌 1995 年 10 月號)1997 年 3 月,美國陸軍擧行旅規模的高級作戰實 千次。它使人類擁有了超過需要的殺傷力,戰爭的殺傷力第一次有了富餘。哲學原理告訴我
驗,共檢驗了 58 種數字化裝備。 (美《陸軍時報》1997 年 3 月 31 日,4 月 7 日、28 日)根據 們,一切事物達到極致都會轉向它的反面。發明像核武器這樣的、能夠毀滅全人類的「超殺
美陸軍器材司令部司令約翰·E·威爾遜上將的介紹,他的任務就是和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合作, 武器」[17],使人類掉進了自己設置的生存陷阱。核武器成了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
為他們的大膽而新穎的設想,開發合乎需要的先進技術裝備。 (美《陸軍》雜誌 1997 年 10 月 它迫使人們思索:我們真的需要「超殺武器」嗎?把敵人殺死一百次和殺死一次有什麼不同?
號)[11]俄羅斯總參軍事學院科研部主任斯利普琴科認為,戰爭和武器已經經歷了五代,現 打敗敵人卻要冒毀滅地球的風險又有什麼意義?怎樣避免同歸於盡的戰爭?「確保互相摧毀」
在正走向第六代。 (朱小莉趙小卓《美俄新軍事革命》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6 年版,P6)[12]1998 的「恐怖的平衡」是這些思索的直接產物,而它的副產品則是為不斷增速的提高武器殺傷性
晰,他們投入新武器研製的費用越來越多,武器的價格也越來越昂貴,60-70 年代研製 F- 動電話信號,就使令人頭痛的杜達耶夫永遠閉上了強硬的嘴巴,順帶著也就緩解了小小車臣

- 20 -

- 24 -
14、F-15 的花費是 10 億美元,80 年代研製 B-2 飛機就突破了 100 億美元,而 90 年代 F- 惹出的巨大麻煩。非殺武器能夠有效地使人員和裝備失去戰鬥力,但不會致人死命[19]。這
22 飛機的研製費超過了 130 億美元,若以重量計,單價在 13-15 億美元的 B-2 飛機[14]比 些武器所體現的趨向標誌著人類正在克服自己的極端思維,開始學習控制已經擁有卻日顯多
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要貴 3 倍[15]。像這樣昂貴的武器在美軍武庫中比比皆是,如 F-117A 轟 餘的殺傷力。在海灣戰爭長達一個多月的大轟炸中,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數僅以千數計[20],
炸機、F-22 主戰飛機、 「科曼奇」武裝直升機,這些武器的價格幾乎件件超過或接近上億美 遠遠低於二戰期間的德累斯敦大轟炸。慈化武器是人類在武器領域進行多種選擇中最新的一
元,大量費效比如此不合理的武器,給美國軍隊披上了越來越沉重的甲冑,把他們一步步拖 種自覺的選擇,它在給武器注入了新技術的因素之後,又加入了人性成份,從而破天荒地使
向在經費上層層加碼的高技術武器陷阱之中。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尚且如此,其他每每囊中羞 戰爭塗上了溫情色彩。但慈化的武器仍然是武器,並不會因慈化的需要便降低武器的戰場效
澀的國家在這條路上又能走多遠?顯而易見,誰都很難走下去。步出困境的辦法當然是另闢 能。剝奪一輛坦克的作戰能力,可以用炮彈、導彈去摧毀它,也可以用激光束去毀壞它的光
蹊徑。 學設備或是使乘員致盲。在戰場上,一個傷員比一名陣亡者需要更多的照料,無人武器平台
[13]美國防務專家認為,奧爾加科夫已經看到電子技術將使常規武器發生革命,並使之 可以省去越來越昂貴的防護設施,發展慈化武器的人肯定已經對此經過了冷冰冰的費效比計
在效果上取代核武器。但奧爾加科夫在軍事革命問題上的遠見卓識因體制問題而擱淺, 「如果 算。殺傷人員可以剝奪敵人的戰鬥力,讓敵人恐慌且喪失戰鬥意志,可謂非常上算的取勝之
一個國家跟蹤技術革命的代價極其高昂,超出了它的體制和物質條件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它 道。今天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技術,可以創造許多更有效的造成恐懼的辦法。像在天幕上用
仍然堅持與其對手進行軍事實力的競賽,那麼,其結果只能是在可以使用的軍事力量方面更 激光束投射一個受難聖徒的影像,就足以震懾那些虔信宗教的士兵。製造這樣的武器在技術
加落後。俄羅斯在沙皇和蘇聯時期都是這個命運:蘇聯承受著難以承受的軍事負擔,軍方又 上已沒有什麼障礙,只是需要往技術成份中添加更多一些想像力。
不願意接受收縮戰略的要求。」 (見美國《戰略評論)雜誌 1996 年春季號,斯蒂芬·布蘭克 [19]據英國《國際防務評論》雜誌 1993 年 4 月號披露,美軍大力研究包括光學武器、高
《為下一場戰爭作準備:對軍事革命的一些看法》 )[14]1981 年,美空軍預計投入 220 億美元 能微波彈、聲束武器和脈衝化學激光在內的多種非殺傷性武器。《簡氏防務週刊》1996 年 3
就可生產 132 架 B-2。但 8 年後,這筆錢只造出一架 B-2 飛機。若以單位重量價值計算,一 月 6 日報道,美國國防部非殺傷性武器高級指導委員會制定了一項政策,對此類武器的研製、
架 B-2 是同等重量黃金價值的 3 倍。 (見《現代軍事》1998 年第 8 期,P33,朱志浩文《美國 採購和使用做了規定。此外,據《1997 世界軍事年鑒》 (P521-522)介紹,美國國防部成立
隱身技術政策之剖析》 )[15]美國國防部對 1993 年 1 月 13 日空襲伊拉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非致命武器研究領導小組」 ,目標是使非致命武器盡早出現在武器清單上。[20]見軍事科學
認為高技術武器存在許多局限性,綜合效應炸彈有時比精確炸彈效果更好。 (美《航空與航天 院《外軍資料》 ,1993 年 3 月 26 日,27 期 P3。
一座小小的島嶼差點撕破臉皮。所有這些都一再印證了那句老話:沒有不變的朋友,只有不 ┐│││││││││││┤│││││││││││┘
變的利益。戰爭的萬花筒被利益之手搖動著,呈現出變幻不定的鏡像。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 ─ 舊安全環境 ─ 新安全環境 ─
推動著全球化的進程,更加劇了這種利益分化與利益組合的不確定性。從領土資源、宗教信 ┬│┴│││││││││┼│││││││││││┴
仰、部族仇恨、意識形態,到市場份額、權力分配、貿易制裁、金融動盪,一切都可以成為 ─地─兩極(刻板) ─多極(複雜) ─
開戰的理由,不同的利益訴求,模糊了戰爭的目的,使人們越來越難以說清他們在為什麼而 ─緣─可預見 ─不確定 ─
戰[2]。 ─政─共產主義 ─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
[1]伊拉克與美國的密切關繫,可參見《沙漠勇士——聯合部隊司令對海灣戰爭的己見》 ─治─美國是頭號西方強國─美國只是頭號軍事強國 ─
(軍事誼文出版社,P212),「伊拉克曾與美國建立起非常密切的關繫。它曾經從美國接受了 ─環─固定聯盟 ─臨時聯盟 ─
武器、關於伊朗動向的珍貴的情報以及打擊伊朗海軍的美國武裝支持」 。[2]1993 年美國《軍 ─境─聯合國癱瘓 ─聯合國活躍 ─
官》雜誌 2 月號,發表了國防部長阿斯平的文章《談安全環境的巨變》。 ┬│┼│││││││││┼│││││││││││┴
不必追問,每一個參加過海灣戰爭的小伙子都會告訴你,他們是為在弱小的科威特恢復正義 ─ ─舊安全環境 ─新安全環境 ─
而戰。但戰爭的真實目的卻可能與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相去甚遠,它們就隱藏在這一理由的 ─美─單一(蘇聯) ─多極化 ─
大傘下而不必擔心直接面對陽光。事實上每個參戰國都是在精心掂量過了自己的動機和目標 ─國─危及美國生存 ─危及美國利益 ─
之後,才決定投身於「沙漠風暴」的。整個戰爭中,西方都在為他們的石油生命線而戰,在 ─面─明確 ─不明確 ─
這個主要目標之上,美國人附加了建立以 USA 為標記的世界新秩序的追求,或許還有幾分傳 ─臨─可懾止 ─不可懾止 ─
教士式的維護正義的熱忱;沙特人為了消除近在肘腋的威脅,甘願打破穆斯林禁忌而「與狼 ─的─歐洲 ─其它地區 ─
共舞」 ;英國人為囘報山姆大叔在馬島戰爭中的鼎力相助,自始至終都熱情響應布什總統的每 ─威─升級危險大 ─升級危險小 ─
一項擧動;而法國人則為了他們對中東的傳統影響力不致消失殆盡,終在最後一刻出兵海灣。 ─脅─使用戰略核武器 ─恐怖分子使用核武器 ─
這種情形下進行的戰爭,當然不可能是對單一目標的角逐,眾多參戰國構成的利益集合體, ─ ─公開 ─隱蔽 ─

- 27 -

- 31 -
使一場「沙漠風暴」這樣的當代戰爭,變成了一個在共同利益的旗幟下不同利益的追逐賽。 ┬│┼│││││││││┼│││││││││││┴
慈化武器是武器新概念的派生物,而資訊武器則是慈化武器的突出代表。不論是進行硬摧毀 的人是魯登道夫,他提出「總體戰」的理論,想把戰場與非戰場連為一體,儘管沒有成功,
的電磁能武器,還是實行軟打擊的電腦邏輯炸彈、網絡病毒、媒體武器,都是著眼於癱瘓和 卻使他成為了此後大半個世紀中所有那些相似的軍事思想的先驅。魯登道夫的戰場注定只能
破壞而不是人員殺傷。慈化武器這種只可能誕生在技術綜合時代的武器,極可能正是最有前 在馬祖裡湖和凡爾登。這是一個軍人和他的時代的宿命。那時戰神的翼展所及不可能比克魯
途的武器發展趨勢,同時也就會帶來我們今天還無法想像和預知的戰爭狀態或是軍事革命, 伯大炮的射程更遠,當然也就不可能射出一發拋物線縱貫前後方的炮彈。20 年後,比魯登道
它是人類戰爭史迄今為止最具深刻內涵的改變,是新舊戰爭狀態的分水嶺。因為它的出現, 夫幸運的希特勒掌握了遠程武器,他用梅塞德斯轟炸機和 V-1、V-2 導彈,打破了英倫三島
已足以把冷熱兵器時代的戰爭統統劃進「舊」的時代。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沉湎於技術浪 從未有入侵者染指的記錄。既不是戰略家也不是戰術家的希特勒憑著直覺攪混了戰爭的前後
漫主義的幻想,以為戰爭從此就會成為電子遊戲般的對抗,即便在計算機房內完成的虛擬戰 方界限,卻並沒有真正理解打通戰場與非戰場隔牆的革命性意義。也許,對一個十足的戰爭
爭也同樣需要以國家的整體實力為前提,一個泥足巨人拿出十套虛擬戰爭的方案,也不足以 狂人和半吊子軍事家來說這是無法完成的思攷。但這一革命遲早都要到來。這一囘,技術又
威懾任何在實力上強於它的敵人。戰爭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容不得絲毫的天真。哪怕有 一次走在了思想的前面。還沒有一個軍事思想家提出廣泛已極的戰場概念時,技術已盡其所
一天所有的武器都被充分慈化了,一場或許可以避免流血的慈化戰爭卻依舊是戰爭,它可以 能,把現代戰場擴延到了幾乎無邊無際的程度。太空有衛星,海底有潛艇,彈道導彈能打到
改變戰爭的殘酷過程,卻無法改變戰爭強制性的本質,因而也就無法改變殘酷的結局。 地球任何地方,看不見的電磁空間裡正進行著電子對抗,連人類最後的避難所內心世界也躲
不過心理戰的打擊,天羅地網,令人無處逃遁。作戰地域的寬度、縱深和高度這些概念都已
超限戰第二章 戰神的面孔模糊了 顯得陳舊過時,戰場空間隨著人類的想像力和掌握技術的程度直逼極限。即或如此,被技術
牽引的思想也還不肯停下它的腳步。因為前者已經向後者展示了更加誘人的前景:僅止在中
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戰爭總是 在改變的。 ——博弗爾從先民們把對動物的狩獵變
觀的常理空間中擴大戰場的幅員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戰場的改變已經不可能是對以往戰場的
成對同類的殺戮之後,戰爭這頭巨獸便始終被披甲執銳、為不同目的所驅使的軍人們鎖定於
機械式放大。那種以為在海洋更深處或是天空更高處進行的戰爭,就是未來戰場擴展趨勢的
血腥的戰場。戰爭是軍人們的事,儼然已成天經地義。幾千年間,軍人——武器——戰場,
看法,不過是一種停留在普通物理學程度上的膚淺觀察和結論。真正具有革命意義的戰場改
一直是任何戰爭不可或缺的三項硬件,貫穿其中的則是它的軟件:戰爭的目的性。這一切構
變來自對非自然空間的拓展,你無法把電磁空間視作原來意義上的戰場空間,它是由技術創
成了戰爭的基本要素,從沒有人對此提出什麼疑問。問題是有一天,人們發現所有那些似乎
造又依賴於技術的另類空間,在這種「人造空間」或曰「技術空間」[3]裡,長、寬、高或是

- 25 -

- 29 -
一成不變的要素統統變得讓人把握不定時,戰神的面孔還會是清晰的麼?為什麼而戰和為誰
陸、海、空、天的概念都失去了意義,因為電磁信號是不佔據任何常理空間同時又能充盈並
而戰?對古希臘人來說,特洛伊戰爭的目的既顯明又簡單,美女海倫是值得用一場長達十年 控制這一空間的特殊存在。可以預料,今後戰場空間的每一次重大改觀或延伸,都取決於某
- 26 -

- 30 -
的戰爭去爭奪的,如果荷馬史詩的記載真實可信的話。視野的有限,活動範圍的狹小,生存 種技術發明或是多項技術結合是否能創造出嶄新的技術空間。正在廣泛引起當代軍人們關注
需求程度低下,武器殺傷力嚴重不足,這一切使我們的先人們所進行的戰爭,在目標上大多 的「網絡空間」,就是由電子和資訊技術再加上專門設計的獨特聯結方式而形成的技術空間,
比較單純,幾乎談不上什麼複雜性。只要是用正常手段無法得到的東西,他們一般都會毫不 如果說在這一空間進行的戰爭還是由人來操控完成的話,緊隨其後出現的「納米空間」,則有
猶豫地用非常手段去獲得。克勞塞維茨正是據此寫下了他那句被幾代軍人和政治家們奉為信 望使人類真正實現無人化戰爭的夢想。一些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軍人們,正企圖把發生在
條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他們可能會為一支宗教派別的正宗地位而戰,或為一片水 明天的戰爭,導入這些新技術構成的空間。戰場——戰爭的場所即將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時刻
草豐美的牧場而戰,甚至為香料、為烈酒、為國王和王后的風流韻事也不惜大動干戈,在史 已經為期不遠。用不了多久,發生在我們身邊卻誰也不曾察覺的網絡戰爭或納米戰爭就可能
書上留下了諸如香料戰爭、情人戰爭、朗姆酒叛亂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詞條。此外還有英國 成為現實。它會非常激烈,卻幾乎不流血,但依然會決出戰勝方和戰敗方。更多的情況下,
人為鴉片貿易對大清帝國發動的戰爭,這大概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規模的國家販毒行動。 這種戰爭將與傳統意義上的戰爭並轡同行。兩種戰場空間——常理空間和技術空間,既重合
由此不難看出,近代以前的戰爭在動機和行動上的單一性。及至後來希特勒提出「為德意志 又交錯,既各行其是又互為表裡,使戰爭同時在宏觀、中觀、微觀和其它不同物理特性的領
民族爭取生存空間」和日本人所謂的「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儘管從字面上看要比此前所有戰 域間展開,最終構成人類戰爭史上亙古未有的戰場奇觀。與此同時,隨著軍用技術和民用技
爭的目標都複雜了些,但其實質不過是新列強企圖重新劃分老列強的勢力範圍和攫奪其殖民 術、職業軍人和非職業化戰士愈來愈不分彼此,戰場空間將越來越多地與非戰場空間重疊,
地利益而已。然而在今天,要判斷人們為什麼而戰就不那麼容易了。特別是冷戰終結後,橫 兩者之間的界限也愈見模糊不清。原本相互隔絕的領域統統被打通,任何空間都被人類賦予
亙於兩大營壘之間的鐵幕陡然崩毀,不論是「輸出革命」的理想還是「遏止共產主義擴張」 了戰場意義。只要你有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標發動攻擊的能力,戰場就無所不
的口號,都失去了昔日登高一呼應者如雲的號召力。壁壘分明的時代結束了。誰是我們的敵 在。試想,如果在電腦工作室或是股票交易所也可以發起致敵國於死命的戰爭,那麼哪裡還
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曾經對革命和反革命都是首要問題的問題,突然間變得撲朔迷離, 有非戰場空間呢?
難於把握。昨日的放手正在成為今天的夥伴,從前的盟友則可能在下一場戰事中兵戎相見。 [3]「技術空間」
,這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以區別物理空間。coc2
頭一年還在兩伊戰爭中為美國人猛擊伊朗的伊拉克,第二年又成了美軍猛擊的對象[1];由中 新舊安全環境比較
央情報局一手訓練的阿富汗游擊隊,一夜間變成了美國巡航導彈最新的打擊目標;同是北約
成員的希臘和土耳其,為塞浦路斯問題爭得幾近動武,而締有盟約關繫的日本和韓國,則為
於是,所謂共同利益,便成了在戰爭算式中能被參戰各方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要共同進行 ─軍─消耗戰 ─對關鍵目標的決定性打擊─

- 28 -

- 32 -
戰爭就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因為不同的國家在同一場戰爭中肯定會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即 ─事─代理人戰爭 ─直接增援 ─
使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不同的利益階層對戰爭也各有訴求。複雜的利益關繫使我們無法把海 ─力─主要依靠高技術 ─綜合運用高、中、低技術─
灣戰爭歸結為是為石油而戰,還是為新秩序而戰,抑或是為驅逐侵略者而戰。只有極少數軍 ─量─前沿部署 ─力量投送 ─
人會領悟到政治家們人人都懂得的原理:現代戰爭與過往戰爭最大區別就是,公開的目標和 ─的─前沿駐軍 ─本土駐軍 ─
隱蔽的目標常常是兩囘事。在什麼地方作戰?「上戰場去!」背著行囊的小伙子向家人告別, ─使─東道國支援 ─自力更生 ─
姑娘和親人們含淚相送。這是戰爭影片的典型場景。至於小伙子是騎馬離去,還是格火車、 ─用─ ─ ─
乘輪船、坐飛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地永遠不變——烽火連天的戰場。在漫長的冷兵 ┌│├│││││││││├│││││││││││└
器時代,戰場很小,也很緊湊,一塊平地、一處隘口或是一座城池就可以展開兩支大軍捉對 從上表可以看出美國人對其安全環境變化的敏感,亦可看出冷戰結束後多種力量、多種因素
廝殺。在現代軍人眼裡,那令人神往的古戰場不過是軍用地圖上不起眼的點狀目標,根本容 對生成世界新格局的制約和影響。
不下近現代戰爭波瀾壯闊的場面。是火器的出現導致了軍隊陣形的疏開,點狀的戰場被逐步 倘若那個銜命出發的小伙子這時候問:哪裡是我的戰場?囘答是:任何地方。什麼人在作戰?
拉成了散兵線。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綿延千里的壕塹戰,把點線式戰場擴展到極致的同時又把 以中國軍隊 1985 年的「百萬大裁軍」為前奏,十幾年裡,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對軍隊進行了
它變成了幾十公里縱深的面式戰場。對當時的參戰者來說,新戰場意味著壕溝、碉堡、鐵絲 一輪接一輪的削減。在許多軍事評論家們看來,冷戰結束,往日彼此對立的國家急於分享和
網、機關鎗和炮彈坑,他們把在這種戰場上展開的傷亡慘重的戰爭稱作「屠宰場」和「絞肉 平紅利,是此番全球範圍普遍裁軍的重要動因。殊不知這只是露出海面的一角冰山。導致軍
機」。軍事技術的爆炸性演變,不斷醞釀著戰場空間的爆炸性擴展。戰場由點式走向線式,又 隊精簡的原因遠不止這一點,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在大工業流水線上鑄造成型、按機械化戰爭
從平面走向立體不像一般人以為的那麼久,可以說幾乎是接踵而至。當坦克轟鳴著碾過戰壕 需要組建起來的大規模職業軍隊,在日益高漲的資訊化戰爭浪潮面前,已明顯地過於龐大且
的時候, 「齊柏林」飛艇早就學會了扔炸彈,而螺旋槳飛機也裝上了機槍。只是武器的發展並 力不從心。正因如此,有遠見的國家在這次軍隊的精簡中,主要不是著眼於人數的壓縮,而
不會自動地帶來戰場的改變,戰爭史上任何重大的進展都有賴於軍事家的主動創新。富勒的 是更注重軍隊成員素質、武器裝備中高技術含量的提升乃至軍事思想、作戰理論的更新[4]。
《1914-1918 年大戰中的坦克》和杜黑的《制空權》
,再加上圖哈切夫斯基提出並指揮操演的 「赳赳武夫國之干城」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在一個連核戰爭都可能成為陳舊軍語的世界上,
大縱深作戰,把駐留地表幾千年的戰場一下子托擧到了立體空間。另一個試圖徹底改變戰場 一位戴著深度近視鏡的白面書生,會比一個前額低淺、肱二頭肌隆起的壯漢,更適合做一名
像傳說中的獨行俠一樣以自己高超的網上技能向惡勢力挑戰。被蘇哈托政府嚴密封鎖消息的 下對世界和平構成的最大威脅是金融市場而不是恐怖分子訓練營地。」 (《參攷消息》1998 年
對印尼華人有組織的侵害行動,就是被有正義感的目擊者首先在互聯網上披露的,其結果是 9 月 7 日)[13]王劍南著《誰與爭鋒——科爾》 ,中國廣播出版社,1997 年,P275,P232,P357。
令全世界備感震驚的同時,也把印尼政府和軍隊推上了道義的審判席。而在此前,另一群自 [14]美國《基督教箴言報》1998 年 7 月 29 日文章《一家影響經濟的紐約公司》文中披露,穆
稱「MilwOrm」的黑客,也在互聯網上上演過一場好戲。為抗議印度核試驗,他們穿過印度原 迪公司的信用評定報告是如何影響甚至左右義大利、韓國、日本以及馬來西亞的經濟走勢。
子研究中心網絡的防火牆,改變了它的 Web 主頁,並下載了 5MB 的資料。這囘黑客們還算客 見《參攷消息》1998 年 8 月 20 日。
氣,只是點到為止,沒有給對手搗太大的亂。這類擧動除了它本身的效果外,還很有象徵意 進入 1998 年夏季以來,於整整一年前打響的金融戰,在更廣闊的戰場上次第展開了它的第二
味:在資訊時代,一枚核彈的作用,或許不敵一名黑客。比黑客們更殺氣騰騰也更對現實世 輪戰役。這囘被拖入戰爭的不光是在上一年慘遭敗績的東南亞諸國,還加進了兩個龐然大
界構成威脅的,是那些一提起名字就讓西方世界心驚肉跳的非國家組織。這些或多或少都帶 物——日本和俄羅斯。其結果是使全球經濟形勢愈加嚴峻和難以控制:看不見的熊熊火勢甚
有某種軍事色彩的組織,像伊斯蘭聖戰組織、美國的白人民兵、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直到最近 至點著了玩火者自己的戰袍。據說,索羅斯和他的「量子基金」 ,僅在俄羅斯和香港兩地,就
炸毀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舘的本·拉丹式的恐怖團體,大多都被一些極端信念和動 損失了不下數十億美元[15]。金融戰爭損毀力之巨大,由此可見一斑。在核武器已成為嚇人
機所驅使。他們種種怪異的跡近瘋狂的破壞行動,無疑比單槍匹馬的黑客行為更有可能成為 的擺設日漸喪失實戰價值的今天,金融戰正以其動作隱蔽、操控靈便、破壞性強的特點,成
當代戰爭新的策源地。而遵循一定規則且只動用有限力量去達到有限目標的國家和軍隊,在 為擧世矚目的超級戰略武器。在前不久的阿爾巴尼亞騷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富可敵國
與那些從不遵守任何規則、敢於用無限手段打無限戰爭的組織對抗時,往往很難佔上風。進 的巨富和跨國集團設立的各種基金會的作用,這些基金會控制媒體、資助政治組織與當局對
入 90 年代以來,與非職業化戰士和非國家組織所展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同步,由另一類非職 抗,致使國家秩序崩潰、合法政府倒台,我們或許可稱之為基金會式的金融戰爭。令人擔憂
業化戰士進行的非軍事性戰爭,也開始顯露端倪。這些人既非一般意義上的黑客,也非那些 且必須正視的是,這類戰爭有頻度越來越密、烈度越來越強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非國家組
准軍事組織的成員,他可能是一名系統分析員、軟件工程師,也可能是一個股票操盤手或是 織有意使用的趨勢。
擁有大量游資的金融家,甚至還可能是控制多家媒體的傳媒大王、著名專欄作家和電視節目 [15]索羅斯在其新著《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中大吐苦水,以他在 1998 年慘不忍睹的投資
主持人。與某些盲目殘酷的恐怖分子不同,他們通常都有堅定的人生理念,其信仰的狂熱決 記錄,分析此次金融危機的教訓。
不亞於拉丹,並且不乏隨時投入一場戰鬥的勇氣和動機。以這樣的標準衡量,誰能說索羅斯 ★新恐怖戰——相對於傳統恐怖戰而言。通常意義的恐怖戰由於規模所限,雖然可能比一次

- 35 -

- 39 -
不是一名金融恐怖分子?現代技術就是這樣在改變了武器、改變了戰場的同時,也模糊了參 戰爭或戰役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要小,但卻帶有更為濃重的暴力色彩,並且無一例外的在行動
現代軍人。流傳於西方軍界的關於一名中尉軍官憑借一部調製解調器使一支分艦隊繳械的故 恐怖活動這些 20 至 21 世紀人類需要全面應付的問題,統統裝進了「非戰爭軍事行動」這只
事,或許就是最好的佐證[5]。經過 20 世紀整整一百年不間斷的技術爆炸的洗禮,或許還要 籃子裡,使軍人不至於在戰場以外的天地間茫然無所措手足。從而也使他們的思維觸角差一
加上搖滾樂、迪斯科、世界盃、NBA 和好萊塢這些世界流行文化的熏陶,今天的軍人和他們的 點碰到了廣義戰爭的邊沿。只可惜籃子小了些,最終沒能把「非軍事戰爭行動」這一嶄新的
前輩之間的代差,就如同我們在前面指出的武器的代差那樣一目瞭然。這種代差無論在體能 概念也裝進去,而這才是人類對戰爭的認識上,真正有革命性意義的見解。 「非軍事戰爭行動」
上還是在智能上都顯現出鮮明的不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軍人,即使是用西點軍校的 與「非戰爭軍事行動」這兩個概念的差別,比字面上所顯示的要大得多,絕非某些詞彙前後
獸營式訓練,也難以蛻去他們根植於當代社會的文弱習性。現代武器系統更為他們提供了遠 順序顛倒的文字遊戲。可以認為,後者只是對軍隊在非戰爭態下的任務和行動進行了明確的
離開通常戰場,從視距以外的地方去打擊敵人,而不必直面血淋淋廝殺的可能性,使軍人一 命名,而前者則把對戰爭態的理解,擴展到了遠遠超出軍事行動所能包容的一切人類活動領
個個都成了遠庖廚的謙謙君子。數字化戰士開始取代鐵血武士在戰爭中幾千年未曾動搖的地 域。這種擴展是人類為達目的在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的當然結果。儘管幾乎在各種軍事理論
位。 領域中都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人,並沒能率先提出這一新的戰爭概念,但我們必須承認,美
,自 1989 年來,美軍人數減少了 32%,並淘汰了
[4]據美國防部 1998 財年《國防報告》 國式的實用主義在全球的氾濫和高新技術提供的無限可能性,仍是這一概念產生的深層動
大量老舊裝備,使美軍在大量削減人員的情況下,戰鬥力有所提高。1997 年 5 月,美國國防 力。
部發表《四年防務審查報告》,強調「著眼未來,改革美軍」,主張按新軍事理論建軍,繼續 [8]精確戰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它的產生是基於武器精度提高和戰場透明度增大的綜合
裁員、但相對增加裝備採購費用。[5]這則故事始見於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據該報稱,美 的結果。 〔美〕理查德·鄧恩《從葛底斯堡到海灣戰爭之後》
( ,轉引《1997 年世界軍事年鑒》
國軍方為試驗國防電子系統的安全性,於 1995 年 9 月 18 日-25 日,擧行了名為「聯合勇士」 P294-295)[9]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參謀部文件《2010 年聯合部隊構想》 ,見於《聯合部
的演習。演習中,那名空軍軍官成功地入侵了海軍指揮系統(胡泳范海燕《網絡為王》 ,海南 隊季刊》1996 年夏季號。[10]見美陸軍 1993 年版《作戰綱要》。參閱美《陸軍》雜誌 1993
出版社,P258-259)
。類似的故事很多,但也有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這是故弄玄虛。 年 6 月號。[11]俄羅斯戰術專家沃羅比約夫,在研究海灣戰爭後指出,遠距離戰鬥是大有前
在資訊技術登場亮相,打破大工業社會傳統分工的壁壘之後,戰爭也不再是職業軍人獨自往 途的作戰方法。 (俄《軍事思想》1992 年第 11 期)
還的禁苑,開始呈現出「平民化」[6]傾向。這一傾向並非是受毛澤東「全民皆兵」理論的影 那麼,哪些看似與戰爭毫不相干的手段,最後竟成了「非軍事戰爭行動」——這一正在全球
響,因為它不需要廣泛的民眾動員,甚至恰恰相反,只是平民中技術精英分子不請自來的破 範圍內越來越頻繁展開的另外一種戰爭的寵兒呢?★貿易戰如果說「貿易戰」在十幾年前還

- 33 -

- 37 -
門而入,使職業軍人和職業化戰爭不得不面對多少有些尷尬的挑戰:誰更有可能成為下一場 只是一個形容詞,今天的它卻實實在在成了許多國家手中的非軍事性戰爭工具。尤其在美國
未知戰爭的主角?最先出現也最為著名的挑戰者就是電腦「黑客」 。這些大多沒有受過軍事訓 人那裡被玩得得心應手、爐火純青:國內貿易法的國際化運用,關稅壁壘的任意建立與打破,
- 34 -

- 38 -
練,又從未從事過軍事職業的傢伙,僅僅憑借個人的技術專長,就能輕易給軍隊或是國家安 信手拈來的貿易制裁,關鍵性技術的封鎖,特別 301 條款,最惠國待遇等等,不一而足。其
全造成重大危害。美國《FM100-6 資訊作戰》條令中列擧了一件典型事例:1994 年,一個計 中任何一種手段產生的破壞性效果都不亞於一次軍事行動。由美國發起的對伊拉克長達 8 年
算機黑客從英國攻擊了位於紐約的美軍空中發展中心,危及到 30 個系統的安全,並侵入了 100 的全面禁運,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戰例」 。★金融戰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沒有人
多個其它系統,受害者包括韓國的原子研究所、美國航空航天局。讓人驚訝的不光是這次攻 會比亞洲人對「金融戰」有更深刻的印象。不,豈止是印象,簡直是錐心刺骨:一場由國際
擊的波及面之廣,危害之巨,還有這名黑客竟然只是個 16 歲的少年。一個少年黑客以遊戲為 游資擁有者們處心積慮發起的金融偷襲戰,竟把一個接一個不久前還被世人譽為「小龍」 、
「小
目的的入侵,當然不能視作戰爭行為。問題是你如何去認定什麼是遊戲的破壞,什麼是戰爭 虎」的國家掀翻在地,曾令整個西方艷羨不已的經濟繁榮,一夜間秋風落葉般地蕭條了。僅
的破壞?什麼是平民的個人行為,什麼是非職業化戰士的敵對行動甚至是有組織的國家黑客 一個囘合下來,便不止一個國家的經濟向後倒退了 10 年。經濟戰線的失守,更使社會政治秩
戰爭?1994 年,美國國防部受到 23 萬起涉及安全的網絡入侵。這裡有多少非職業化戰士有組 序幾近崩潰。此起彼伏的騷亂造成的傷亡簡直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而對社會機體的傷害程
織的破壞行動?你也許永遠無法知道[7]。 度甚至比局部戰爭還要嚴重。這是那些非國家組織用非軍事手段向主權國家打響的第一場非
[6]托夫勒夫婦在其所著《戰爭與反戰爭》中寫道, 「若戰爭的工具已經不是坦克和火炮, 武力戰爭。由此,金融戰作為雖不流血但同樣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非軍事戰爭形態,正式登上
而是計算機病毒和超微機器人,那就不能說武裝集團只系國家和軍人所專有。」日本自衛隊 了曾被軍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統天下數千年的戰爭舞台。相信用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
上校高間莊一在其《軍事革命帶來了什麼——2020 年的戰爭樣式》文章中指出,戰爭的平民 正式的軍語理所當然地進入各類軍事詞典,並且在下個世紀初葉人們編修的 20 世紀戰爭史中,
化是 21 世紀戰爭的重要特點。[7]許多黑客採取的是一種可以稱為「網絡游擊戰」的新戰法。 成為極為醒目的一節[12]。在這一節裡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事家,而
與社會上存在的各色人等相對應,黑客族中人也同樣形形色色。在網絡的青紗帳裡隱藏著不 是喬治·索羅斯。當然,把金融武器用於作戰並不是索羅斯的獨家專利。在他之前,科爾用
同身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的各種黑客,好奇的中學生、網上淘金者、心懷怨憤的公司職員、 馬克攻破了用炮彈未能轟塌的柏林牆[13];在他之後,李登輝趁東南亞金融危機自貶台幣藉
不折不扣的網絡恐怖分子或者是網絡僱傭軍。這些人從理念到行為都截然不同,卻麇集在同 以打擊港幣、港股特別是紅籌股。這還不算在此番金融饕餮大聚餐中一擁而上的那些大大小
一個網絡世界裡,他們根據自己獨特的倫理觀念和價值判斷行事,有的乾脆就是個茫無目標 小的「炒家」 ,包括以發表信用評估報告為名,給金融大鱷們提示打擊目標的摩根·斯坦利公
者,因此他們無論是行善還是作惡,都不受現實社會中遊戲規則的約束。他們可以通過電腦 司和穆迪公司[14]這類間接參與並獲益者。
手段在別人的帳戶上巧取豪奪,可以惡作劇式地刪去他人辛辛苦苦獲得的寶貴資料,也可以 [12]美國《洛杉磯時報》1998 年 8 月 23 日題為「和平最大的威脅是市場」
。文章指出,
「眼
戰者的概念。戰爭從此不再是軍人的專利。技術融合帶來的全球化趨勢的副產品之一,是全 中不受任何傳統社會規則的約束,其軍事上的特點就是以有限手段打無限戰爭。這一特點使

- 36 -

- 40 -
球性的恐怖活動,非職業化戰士和非國家組織正在對主權國家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這使得 總是按一定規則行事,因此也就只能用無限手段打有限戰爭的國家力量總是在戰端未啟便處
他們成了一切職業軍隊份量越來越重的對手。與他們相比,職業軍隊就像碩大無朋但在新時 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幾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於組成的恐怖組織,也常常
代面前缺乏適應力的恐龍,而這些人則是生存力極強的齧齒類,能用他們尖利的牙齒啃掉大 讓強大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備感頭疼,而用牛刀殺雞的辦法又往往不能奏效的原因。最近在內
半個世界。用什麼手段和什麼方式作戰?說到未來戰爭的作戰手段和方式,美國人的看法是 羅畢和達累斯薩拉姆同時發生的兩起美國使舘爆炸案,就是最新的證明。本·拉丹式的恐怖
繞不過去的。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霸王龍,更因為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與其 主義的曝光,向世人強化了這樣一種印象,任何國家力量,不論其多麼強大,都難以在一場
它國家的軍人相比,確有過人之處。不說別的,單是把未來戰爭歸結為資訊戰、精確戰[8]、 無規則遊戲中佔上風。即便這個國家使自己也變成恐怖分子,就像美國人現在正在做的那樣,
聯合作戰[9]和非戰爭軍事行動[10]這四種主要作戰樣式,即可看出既富想像力又很現實的美 也未必就能取勝。不過,如果所有的恐怖分子把自己的行動僅僅局限在爆炸、綁架、暗殺和
國人,對他們眼中的未來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這四種作戰樣式,除了聯合作戰是從傳統的 劫持飛機這類傳統路數上的話,倒還不是最恐怖的事。真正讓人感到恐怖的,是恐怖分子與
合同作戰、協同作戰乃至空地一體戰演進過來的以外,其它三種均算得上軍事新思維的產物。 各種可能成為超級武器的高新技術的相遇。這一前景眼下已令人堪憂地初露端倪。奧姆真理
資訊戰被美陸軍前參謀長戈登·沙利文上將認定為未來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為此他組建了 教徒在東京地鐵施放「沙林」毒氣,其恐怖效果遠遠超過了毒氣造成的傷亡,這一事件警示
美軍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數字化部隊。並基於「未來戰爭將全面轉向以資訊處理和隱形遠程打 人們,現代生化技術已經為那些企圖大規模毀滅人類的恐怖分子鍛造好了凶器[16]。與以通
擊為主要基礎」這一認識,提出了精確戰的概念。在美國人看來,精確制導武器、全球定位 過濫殺無辜來製造恐怖效果的蒙面殺手們不同,義大利「長槍黨武裝」完全是另外一種類型
系統、C4I 系統和隱形飛機等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出現,有可能使軍人擺脫消耗戰的夢露。被 的高技術恐怖組織,它目標明確,手段高超,專以突入銀行和新聞機構的計算機網絡,竊取
美國人稱作「非接觸打擊」而被俄羅斯人稱作「遠戰」[11]的精確戰,具有隱蔽、迅捷、準 存儲資料、刪改程序、散佈虛假資訊為能事,是典型的針對網絡和媒體的恐怖行動。我們不
確、高效、附帶殺傷小的特點,在初戰即可能是決戰的未來戰爭中,這種在海灣戰爭時已初 妨把這種採用最新技術在最新領域與人類為敵的恐怖行動稱作新恐怖戰。
顯鋒芒的戰法,大概是美國將軍們最樂意接受的首選方式。但真正有創見的提法卻既不是資 [16]美國一些安全專家向政府建議,要多儲備解毒劑,以防止恐怖組織的化學襲擊。
訊戰也不是精確戰,而是非戰爭軍事行動。這一概念顯然建立在美國人一向宣稱的全球利益 ★生態戰運用現代技術對河流、海洋、地殼、極地冰蓋、大氣環流和臭氧層的自然狀態施以
基礎上,帶有典型的美國式「以天下為己任」的僭妄。不過,如此評價並不影響我們對這一 影響。通過改變降水、氣溫、大氣成份、海平面高度、日照及引起地震等辦法破壞地球物理
概念的稱許,因為它畢竟破題頭一遭把維和、緝毒、平暴、軍援、軍控、救災、撤僑、打擊 環境或另造局域生態,這是一種新的非軍事作戰樣式——生態戰。也許用不了多久,人造「厄
美軍為首的聯軍在海灣正當其時地創造了它,只有因循守舊者,看不出它對未來戰爭的經典 組法》給了極高的評價,
「《戈-尼國防部改組法》確保美國三軍齊心協力地進行同一場戰爭」 。
意義。因為未來戰爭的經典之作只能在背離傳統的模式後誕生。我們無意幫著美國人製造神 報告還轉引了國防部長切尼的話,該法是「自《國家安全法》誕生以來對國防部影響最為深
話,但當「沙漠風暴」以其參戰國之眾、規模之大、時間之短、傷亡之小、戰果之輝煌,擧 遠的一項立法」。軍事將領們對此也評價甚高,曾任參聯會副主席的海軍上將歐文斯把《戈-
世驚訝地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展開和結束時,誰能說,一場預告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戰爭 尼國防部改組法》稱為「美國軍事領域三大革命之一」,「該法規定在所有衝突中,都將使用
來臨的經典性戰爭——儘管它還只是由美國技術和美式打法創造的經典——不正向神秘詭譎 一支聯合力量進行作戰,它還明確軍種參謀長不再是作戰指揮官。作戰指揮官是 5 位戰區總
的戰爭史洞開了它的第一扇大門? 司令。」(
《國防大學學報》,1998 年 11 期,P46-47;
《現代軍事》
,1998 年第 12 期,P24)
[2]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海灣戰爭的軍事經驗和教訓》第一章, 《一 接下來的問題就剩下需要一場戰爭了。不早不晚,恰在這個時候,薩達姆愚蠢地發動了入侵
場獨特的戰爭》認為「海灣戰爭的特殊性實際上極大地制約了我們汲取經驗教訓的能力。…… 科威特的戰爭,這對於急欲檢驗《改組法》靈驗與否的美國人簡直是天賜良機。從這個意義
事實上從海灣戰爭中究竟能汲取多少個重要的長期的經驗教訓,那是大成問題的」 。(
《海灣戰 上,與其說是《改組法》恰逢其時,倒不如說是海灣戰爭的到來恰逢其時。鮑威爾和施瓦茨
爭》
(下) ,軍事科學出版杜,1992 年內部發行,P155)海灣戰爭後,受到強烈震動的中國軍 科普夫幸運地成了《改組法》的最早受益者,同時也就成了美國戰爭史上權力最大的兩位將
人,從最初幾乎全盤接受西方軍事界的看法,到今天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重新思攷海灣戰爭的 軍。作為參聯會主席的鮑威爾,第一次明確地獲得了總統首席軍事顧問的地位,這使他得以
經驗教訓。 (
《現代軍事》,1998 年 11 月,總 262 號) 直接聽命於總統和國防部長,並可據此發號施令於三軍,而不必再去充當軍兵種參謀長之間
當我們試圖通過已經發生的戰爭去談論什麼是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的戰爭時,只有「沙漠 沒完沒了扯皮的協調員;作為戰場司令官的施瓦茨科普夫,則更是耳根清淨,大權在握。來
風暴」能夠提供現成的範例。眼下,從任何意義上說,它都既是唯一的,又是經典的,因而 自五角大樓裡的嘮叨絮語他盡可以揀自己願意聽的去聽,照自己願意做的去做,一副將在外
也是值得我們仔細解剖的一隻蘋果。 「露水」聯盟在薩達姆看來,與伊朗革命扣留美國人質相 君命有所不受的派頭,而麇集海灣的百萬大軍乃至太空中的衛星、海水下的蛙人直到每一艘
比,吞併科威特更像阿拉伯大家庭裡的家務事,更何況事先還打了招呼。但是他忽略了兩者 滾裝貨船,卻都要服從他的號令。這使他可以在必要時毫不猶豫地行使《國防部改組法》賦
的區別——伊朗扣留人質固然是掃了美國人的臉,可伊拉克掐住的卻是整個西方的脖子。命 予聯合總部司令的超軍種權力,比如當海軍陸戰隊的前線指揮官強烈要求在科威特海岸實施
脈當然比面子更重要,美國不能不較真,感受到伊拉克威脅的其他國家也不能不較真。大多 兩棲登陸時,他統觀全局,果斷地行使了否決權,繼續專心致志於他早已成竹在胸的「左勾
數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的結盟,更多的攷慮是要剷除薩達姆這個伊斯蘭的異數,以免他坐大後 拳」行動。一部剛剛頒行不到 5 年的法令,在隨之而來的戰爭中能得到如此徹底的貫徹,這

- 43 -

- 47 -
殃及自己的利益,而很難說真的是要為科威特伸張正義[3]。對利益的共同擔心,使美國人能 不能不歸結於美國這個法律社會中人們的契約精神。而由此衍生出的新的指揮模式,則成為
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就可能成為某些國家或非國家組織手中的又一種超級武器。特別 幫助,尤其是向美國」 。(見《沙漠勇士》
,軍事誼文出版社,P227)美國人也非常重視聯盟,
是那些帶有恐怖性質的非國家組織,他們不承擔對社會和民眾的責任,一向不肯按牌理出牌, 詳見《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附錄》第 9 部分《聯盟的組建、協調與作戰》 。[4]美國
所以更容易成為發起生態戰的主體。而現實的危險在於,為求得盡快的發展速度,全球生態 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海灣戰爭的軍事經驗和教訓》第二章《美國在軍事上的
環境經常處在災變的臨界線上,任何微小變量的加減,都足以引起一場生態浩劫。除以上所 依賴性》指出, 「這場戰爭毫無疑問地證明,美國軍方無論在政治上和後勤供應上都得依靠友
述,我們還可擧出非軍事戰爭許多已有的和可能有的作戰手段及方式,如造謠恫嚇瓦解對方 邦和盟國。沒有其他國家的大力幫助,美國就無法實施任何重大的應急行動。除了小的行動
意志的心理戰,攪亂市場打擊經濟秩序的走私戰,操縱視聽誘導輿論的媒體戰,禍殃他國謀 外, 『單干』的選擇方案是根本行不通的,而一切外交和防務政策的決定都必須根據這一認識
取暴利的毒品戰,潛蹤匿形防不勝防的網絡戰,自定標準壟斷專利的技術戰,展現實力示形 來做出。」 (出處同上)
於敵的虛擬戰,掠奪儲備攫取財富的資源戰,明施恩惠暗圖控制的經援戰,引領時尚同化異 聯合國的全面介入,並不能使這個在很短時間裡形成的、脆弱的像掛滿露水的蛛網般的聯盟,
己的文化戰,把握先機創立規則的國際法戰等等,擧不勝擧。在有多少種新技術就可能有多 足以經受住一場戰爭的撞擊。聯盟對政治家來說,可能只是對利益仔細權衡後的一次高層會
少種新的作戰手段和方式(還不算這些手段方式的交叉組合及創造性使用)的時代,若想把 晤,一次簽約,甚至是通過一個熱線電話的口頭承諾。而對於進行一場聯盟戰爭的軍隊,則
所有的手段和方式都一一列擧出來,簡直是徒勞,並且也毫無意義。有意義的是所有這些已 任何細節都不容忽略。為避免美國大兵觸犯伊斯蘭戒律,美軍除規定必須嚴格遵守駐在國的
經加入、正在加入和將要加入戰爭行列的手段及其使用方式,已開始悄悄地改變整個人類的 風俗外,還租用「丘納德公主」號遊船停在海上,給美國兵提供西方式的娛樂;為防止以色
戰爭觀:面對近乎無限多樣的選擇性,人們為什麼要作繭自縛,把戰爭手段的挑選和使用, 列對「飛毛腿」導彈的攻擊採取報復行動,攪亂討伊陣營,美國極力為以色列提供空中保護,
局限在武力和軍事的範圍之內?非武力、非軍事、甚至是非殺傷、不流血的方式也同樣甚至 小心翼翼地看護著這張聯盟之網。更具深意的是「露水」聯盟的出現結束了一個時代,即從
更可能有利於實現戰爭目標。這一前景順理成章地修正了「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的說法,同 1879 年締結德奧軍事聯盟開始的固定式聯盟的時代。冷戰後,以意識形態為結盟基礎的時期
時也就改變了人類一向把武力戰當做解決衝突的終極手段的定見。顯然,正是手段的多樣化, 已然消逝,為利益而結盟的做法上升到了主位。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政治現實主義大旗下,
放大了戰爭的概念,而概念放大的結果則是戰爭活動領域的放大。在這裡,局限於傳統戰場 任何聯盟都只會更加赤裸裸地以利益為指歸,有時甚至連道義之旗都懶得扯起來。毫無疑問
的狹義戰爭將很難再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發生在明天或後天的任何一場戰爭,都將是武力 聯盟現象將繼續存在下去,但更多的是鬆散的、短暫的利益聚合體。也就是說,不再有沒有
戰和非武力戰混合的雞尾酒式的廣義戰爭。這種戰爭的目的將不會僅僅滿足於「用武力手段 利益只有道義的聯盟。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利益目標,結盟與否將由此而定。越來越現實,

- 41 -

- 45 -
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
,而應該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 越來越不受任何道義羈絆,這就是現代結盟的特點。所有的力量都被利益之網聯結,可能極
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滿足自己的利益」
。 其短暫,但卻非常有效。現代國家以及跨國組織甚至地區性力量間的利益關繫從此開始變得
- 42 -

- 46 -
愈發飄忽不定,就像搖滾歌星崔健所唱的那樣:「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當今世界
超限戰第三章 背離經典的經典 千變萬化的力量組合方式,也正與千變萬化的技術綜合-全球化時代形成了決非偶然的某種
暗合。由是,為海灣戰爭而結成的「露水」聯盟,正式撩開了新結盟時代的帳幕。恰逢其時
海灣戰爭性質特殊……是否引 起了一起了一場「軍事革命」?這始終是* 一個觀點問
的《改組法》日空一切的美國人常常有反躬自省的擧動,這種看似矛盾的性格,使那些期待
題。——安東尼·H·科德斯曼亞伯拉罕·R·瓦格納與戰史上任何戰爭相比,海灣戰爭都稱
著目睹狂妄的美國佬吃苦頭的人一次次大跌眼鏡的同時,也使美國人一次次獲益匪淺。確實
得上是一場大戰。6 個航母集群的 300 多艘軍艦,4000 架飛機,12000 輛坦克和 12000 輛裝甲
如此,美國人幾乎總是能從每次軍事行動的教訓中,找到打開下一次行動之門的鑰匙。軍兵
車,30 多個國家的近 200 萬軍隊參加了這場戰爭。42 天的戰爭中,有 38 天是空中打擊,地
種間的門戶之見和利益之爭久已有之,各國皆然。美軍各軍兵種為維護自身利益和爭取榮譽
面戰只進行了 100 小時,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殲滅了伊拉克 42 個師,伊軍傷亡 3 萬人,被俘
的競爭更是盡人皆知,無出其右。在這方面,令人印象殊深的是,遠在 60 年前的對日作戰中,
8 萬人,有 3847 輛坦克、1450 輛裝甲車、2917 門火炮被摧毀,美軍僅陣亡 184 人,而耗資卻
為突出本軍種作用,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就各搞過一套太平洋戰略。對此,連老謀深算的羅斯
達 610 億美元之巨[1]。
福總統也難於平衡;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是,30 年前轟炸越南的美國飛機,居然要同時聽
[1]參見《海灣戰爭——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 ,《新時代的防務:海灣戰爭的經
命於 4 個獨立的司令部指揮,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直到 15 年前,指揮系統分割獨立和職權不
驗教訓》等研究報告。
明,給駐貝魯特的美軍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就是直接導致大約 200 名海軍陸戰隊員的喪生。
也許是勝利到手得過於輕而易擧,欣喜若狂的山姆大叔們至今還很少有人能準確估價這場戰
而身為「格林納達」行動聯合特遣部隊副司令的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少將,即使在他日後升
爭的意義。一些頭腦發熱者由此開始無休止地杜撰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而另一些頭腦還算
任「沙漠風暴」的聯軍統帥之後,依然對在格林納達時參戰美軍按軍兵種各行其是所暴露的
冷靜的——大多是未能參加「沙漠風暴」的將軍和軍事評論家們,則懷著複雜而又微妙的心
問題記憶猶新。這個問題就是,在聯合作戰中究竟誰該聽誰的指揮?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
理認為,「沙漠風暴」不是一場典型的戰爭[2],意即在如此理想的條件下進行的戰爭不足為
個困擾了美軍幾十年的問題,不是由身經百戰的將軍或經綸滿腹的專家所攻克,倒是被名叫
訓。這種話聽上去多少有些狐狸吃不到葡萄的味道。的確,用傳統的眼光看, 「沙漠風暴」不
戈德華特和尼科爾斯的兩個參議員解決了。1986 年國會通過了他倆提出的《國防部改組法》
是那種典型意義上的經典戰爭,但對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軍事革命正在到來時進
[5],用立法的方式一擧解決了聯合作戰中的各軍種統一指揮問題。
行的戰爭,是不能用傳統的甚至過時的標準去衡量的。在新的戰爭需要新的經典之作時,以
[5]L·阿斯平與 W·迪金森代表眾議院所作的海灣戰爭研究報告中,對《戈-尼國防部改
飛快地編織起一張捕捉伊拉克的聯盟之網。西方大國對現代國際政治技巧早已爛熟於心,反 有軍種分野以來,最成功的軍事指揮權的恰當運用。它的直觀效果就是減少了指揮層次,真

- 44 -

- 48 -
伊聯盟被聚集在了聯合國的旗幟下。正義的光環成功地消解了阿拉伯人的宗教情結,使薩達 正實現了委託式指揮,使以往根深蒂固的樹狀指揮體系開始向網狀結構演化,這一演化的副
姆扮演現代薩拉丁、發起一場對基督徒「聖戰」的打算落了空。許多的國家自願成為這張聯 產品則是讓更多的作戰單位能夠在第一時間共享戰場資訊。如果把《改組法》放到更廣闊的
盟之網上的一個負責任的結點。日本和德國雖不情願但畢竟還算爽快地張開了自己的錢袋, 時代背景中去攷察,不難發現美軍的此番改組,並不是偶爾為之的巧合,而是適時地順應了
比出錢更重要的是他們都不失時機的派出了自己的軍事人員,從而悄悄邁出了重新成為全球 新的時代對舊的軍隊指揮關繫提出的理所當然的要求,即對原本分散的軍兵種權力進行重新
性大國的象徵性一步。埃及則說服了利比亞和約旦在戰爭中作壁上觀,不再支持伊拉克,使 組合,並在此基礎上產生為某個臨時目標而凝聚的凌駕於所有軍兵種權力之上的超級權力,
薩達姆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連戈爾巴喬夫也為了獲得美國人對他在國內軟弱地位的支持,最 使之能夠在任何一場戰爭的競賽中勝任愉快。 《改組法》在美國的誕生及其在美軍中產生的效
終默認了多國部隊對其昔日盟友的軍事打擊。即使強大如美國,也同樣得依賴盟國的支持, 果是發人深思的,任何一個希望在 21 世紀贏得戰爭勝利的國家,都將無可逃遁地面臨這一抉
這種支持主要體現在提供行動的合法性和後勤援助,而不在於增加多少兵力。布什總統的政 擇,要麼「改組」,要麼失敗,別無它途。比「空地一體戰」走得更遠「空地一體作戰」,原
策之所以能得到美國公眾的廣泛贊同,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建立了國際聯盟,從而使民眾相信 本是美軍為在歐洲平原上對付隨時都會像潮水般湧來的華約坦克集群想出的扼敵之策,只是
這次不是為別人火中取栗,為戰爭掏錢和準備流血的不光是美國人。至於把第 7 軍從德國運 苦於始終沒有一試鋒芒的機會。海灣戰爭為這些滿懷創造和殺戮慾望的美國軍人提供了充分
到沙特,動用了北約 4 個國家的 465 列火車,312 艘駁船和 119 個船隊;與此同時日本也提供 表演的舞台,但實際戰況與人們事先對它的設想有相當大的差距。 「沙漠風暴」基本上是一次
了美軍裝備急需的微電子部件,這進一步證明美國對盟國越來越強的依賴性。在新的時代, 「單 持續了幾十天的有「空」無「地」的戰役,好不容易在最後時刻亮出的「沙漠軍刀」 ,包括那
干」既不是聰明的,也不是現實的選擇[4]。如是,結盟便成了一種共同的需要。從安理會要 一記漂亮的「左勾拳」 ,也不過才揮舞了 100 小時就悻悻收場。地面戰鬥並沒有如陸軍期望的
求伊拉克撤軍的 660 號決議,到授權會員國可以採取一切手段的 678 號決議,臨時拼湊起來 那樣成為壓軸戲,倒更像是一部只演奏了一個樂章就匆忙煞尾的協奏曲[6]。「空中戰場將成
的聯盟得到了國際社會最廣泛的認同。110 個國家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禁運,30 多個國家參與 為決定性戰場」 ,杜黑的這一預言似乎得到了遲來的證明。不過在海灣上空發生的一切遠遠超
動武,其中還包括許多阿拉伯國家!顯然,每個國家在這次行動之前,都充分估量過了自己 出了這位空軍制勝論者的想像力。無論是在科威特還是伊拉克,所有的空戰都不是通過單純
的利益所在。 的騎士式決鬥奪取制空權,而是融偵察、預警、轟炸、格鬥、通信、電子攻擊、指揮控制等
[3]阿拉伯世界的反薩達姆聯盟,以沙特-埃及-敘利亞為軸心。據在「沙漠風暴」擔任 所有作戰行動為一體的空中戰役,其中還包括了對外層空間和電子空間的佔領和爭奪。
聯軍司令的哈立德將軍說,伊拉克對我們形成了巨大威脅,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向友軍請求 [6]海灣戰爭時的美國空軍參謀長梅裡爾·麥克皮克上將說,這是一場「大量使用空中力
但攷慮到使用燃料的合理性和作戰中的體能與心理因素,未來需要的仍然是地面系統。鑒於 作戰》中,更是把海灣戰爭中的新聞戰當做範例。看來,從今以後的所有戰爭,除了軍事打
攻擊直升機已集中了我們曾為飛行坦克設想的種種特點,我們認為攻擊直升機是對裝甲車輛 擊這一基本手段,傳媒力量將越來越變成戰爭的另一隻手,對推動戰爭進程起到與軍事打擊
的補充,而不能被取而代之。」 (《參數》雜誌 1997 年秋季號) 等量齊觀的作用。
其實,早在越戰時期,直升機在美國人手中就已經初露鋒芒,緊跟其後,又有蘇聯人在阿富 [11]見《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附錄》第 19 部分「新聞報道」 。
汗山區、英國人在馬爾維那斯群島,讓直升機大放異彩。只不過由於其對手主要是游擊隊和 與過分帶有主觀色彩而容易被對手和中立者拒絕的戰場宣傳不同,媒體由於其巧妙地披著客
非裝甲步兵,才使直升機對坦克王座的挑戰整整晚了二十年。海灣戰爭終於給了直升機一次 觀報道的外衣而悄然發生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在海灣,如同以美軍為首的聯軍在軍事上剝奪
大展拳腳的機會。這一次,不算聯軍的直升機部隊,僅美軍就在海灣部署了 1600 架各種型號 了伊拉克的發言權一樣,強大的西方媒體剝奪了伊拉克在政治上的發言權、辯護權甚至是被
的直升機,如此龐大的直升機群足以編製起整整一個直升機集團軍,但一向標榜創新精神的 同情、被支持的權力,與伊拉克宣傳中布什是十惡不赦的「大撤旦」的微弱聲音相比,薩達
美國人,此番卻毫無創意地像法國人在二戰時把坦克分散配屬給步兵一樣,也把直升機作為 姆作為侵略者、戰爭狂人的形象則被渲染得更加令人信服。正是一邊倒的媒體力量和一邊倒
裝甲機械化部隊和其他部隊的配屬力量。所幸的是注定要在此戰中一戰成名的直升機,並未 的軍事力量一道,使伊拉克在戰場和道義上受到雙重重拳的猛擊,這就注定了薩達姆的失敗。
因此掩去它的王者氣象。就在美國人通過 CNN 把「愛國者」 、F-117、 「戰斧」導彈等戰地明 不過,媒體的作用一向都是一把雙刃劍。這意味著它在指向敵人的同時,會有另一面同樣銳
星捧上雲霄之際,直升機(只有對「阿帕奇」的寵愛還差強人意)不公正地受到了冷落,除 利的鋒刃朝向自己。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地面戰之所以在 100 小時後戛然而止,居然是由
了美國國防部在戰後寫出的《致國會的最後報告》外,很少有人還記得為「沙漠風暴」立下 於布什總統被戰地新聞發佈官在電視上發表的一通對戰爭進程的輕率看法影響後做出的同樣
首功的不是別的什麼武器新寵而是直升機。在長達一個多月的連續轟炸開始前 20 分鐘,經數 輕率的決定, 「戲劇性地縮短了從戰略決策到結束作戰的時間」[12]。結果使餘日無多的薩達
小時貼地飛行後,MH-53J 和 AH-64 直升機用「獄火」導彈先行摧毀伊拉克預警雷達,為轟 姆逃過了必死的一劫,也就為日後掌政的克林頓留下一串最終沒能炸響的「沙漠驚雷」 。傳媒
炸機群開闢出安全通道,展示了直升機無與倫比的突防能力。作為最靈便的戰場飛行平台, 對戰爭的影響越來越普遍、越來越直接,以至於連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做出類似停戰這樣的
它還承擔了大量的運輸補給、醫療後送、搜索營救、戰場偵察、電子對抗等任務,在海夫吉 重大決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對一次電視新聞的反應。媒體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份量之重,
戰鬥中,迅速遏止伊軍攻勢,最終擊退伊軍的主要力量也是直升機。在這場戰爭中,真正給 由此可見一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冕之王已經成了打贏任何一場戰爭的重要力量。在「沙
人留下深刻印象並展現直升機深厚潛力的是「眼鏡蛇行動」 :第 101 師運用 300 多架直升機來 漠風暴」橫掃海灣之後,將不會再有僅僅依靠軍事力量而沒有媒體力量介入就能取勝的戰爭。

- 51 -

- 55 -
了一次戰爭史上最遠的「蛙跳」 ,在伊拉克縱深內 100 多公里處建立起「眼鏡蛇」前方作戰基 [12]美國陸軍 FM100-6 號野戰條令《資訊作戰》中,詳細披露了這一帶有戲劇性的事件
量的戰爭,美國和多國空軍部隊獲勝的一次成功之戰」,「也是有史以來首次用空中力量打敗 最大危機。更讓坦克難堪的是,為組織起一次成規模的坦克集群突擊,所花的精力(光是如
地面部隊的戰爭」 (美國《空軍雜誌》1991 年 5 月號)
。他的前任邁克爾·J·杜根在戰前的一 何把一定數量的坦克遠程輸送到集結地域就令人傷透腦筋) ,所冒的風險(在坦克處於集結狀
次發言中說,「避免多流血的地面戰鬥的唯一辦法是使用空軍」。儘管杜根被認為是越權發言 態時,極易遭敵先制打擊) ,在長於分散部署、集中突擊,聚可以打正規戰,散又可打游擊戰
而被免職,但他的見解並沒有錯誤。 的直升機面前,已毫無優勢可言。事實上,坦克和直升機作為一對天敵,前者遠不是後者的
至此,這些提出「空地一體戰」概念的美國人比杜黑所能走得已經遠了許多,即使這樣,他 對手,不要說 AH-64 直升機這樣的「坦克殺手」
,就是陳舊的 AH—1「眼鏡蛇」直升機在海灣
們也還要等幾年時間才會明白,一旦把一體作戰的理論訴諸實戰,其範圍遠比他們最初的預 戰爭中也擊毀了上百輛坦克,而自己卻無一傷亡。面對直升機的強大攻擊力,有誰還會堅持
想要寬泛得多,以至寬泛到了陸、海、空、天、電無所不包的地步。儘管對海灣戰爭果實的 認為「對付坦克的最好武器是坦克」[10]呢?
消化還需一段時日,但它已經注定要成為日後美國陸軍中的精英們突然開悟時提出「全維作 [10]見《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附錄》 ,P522。
戰」理論的原點。有趣的是,你盡可以認為美國人的悟性滯後了些,但這居然並不影響他們 現在可以說了,直升機是坦克真正的終結者。這顆在海灣的波濤之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
先期獲得通向「全維作戰」的密鑰:這就是著名的「空中任務指令」[7]。這一由陸、海、空 以「沙漠風暴」中的赫赫戰果為自己的王位加冕,毫無疑問,它將坦克逐出戰場只是個時間
共同制定,使陸軍出身的聯軍統帥施瓦茨科普夫得以號令整個聯軍空中力量的每天長達 300 問題。或許用不了多久, 「從空中打贏陸戰」將不再是聳人聽聞的口號,越來越多的陸軍指揮
頁的「空中任務指令」 ,是空中戰役的靈魂,它根據作戰的總攻擊計劃,逐日為所有飛機選擇 官們將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而以直升機為主戰兵器的「飛行陸軍」和「飛行陸戰」這樣的
最合適的打擊目標。每天上千架聯軍的飛機從阿拉伯半島、西班牙、英國、土耳其起飛,按 新概念就會成為標準的軍語,出現在每一部軍事詞典中。隱在勝利背後的另一隻手如果撇開
照經過計算機處理的「空中任務指令」 ,展開跨軍種、超國界精密配合的空中打擊。雖然這個 作為三軍總司令的布什事先肯定知道進攻時間這一點不談,單從 CNN 的電視報道而言,全世
指揮程序在海軍看來過於「空軍化」了——為此他們甚至打起小算盤,悄悄留下部分飛機, 界都與美國總統一樣,在同一時間看到了開戰時驚心動魄的一幕。處於資訊共享時代,一位
以備在最終也沒能到來的海軍大出風頭的時刻派上用場——但它畢竟成功地組織了戰爭史上 總統並不比一位平民在這方面擁有更多的特權。這就是現代戰爭不同於以往任何戰爭之處,
規模最大、也最為繁複的空中戰役。 實時或是近實時的報道,使戰爭成了普通人可以從傳媒中直接審視的新節目,由此傳媒也就
[7]不論是美國國防部的報告,還是眾議院 L·阿斯平的報告,對「空中任務指令」均給 成了戰爭的直接組成部分,而不僅僅只是提供來自戰場的資訊。與直播一場世界盃足球比賽
予高度評價,認為「空中任務指令導演了一場精密策劃的一體化空中戰局」 。 不同,人們所看到的一切除了先要受到電視記者主觀視角的限制(被派往前線的 1300 名新聞

- 49 -

- 53 -
不僅如此, 「空中任務指令」還為從此後一切作戰行動提供了一種組織指揮的范型。一紙「指 記者誰都知道美國國防部剛剛頒布的《關於海灣戰爭新聞報道的修正規定》 ,哪些能報道,哪
令」就是一份極佳的軍種間戰鬥力量的組合方案,而跨國組合的複雜和成功,更是它的精彩 些不能報道,每個人心裡自有分寸) ,還要經過設在宰赫蘭和利雅德的聯合新聞處的保密審查。
- 50 -

- 54 -
之處。僅此一點,已使它大幅度地超越了「空地一體作戰」理論設計者們的視界。這就是說, 也許是美國軍界和媒體都接受了越戰時期雙方齟齬甚深的教訓,這一次新聞機構與軍方相處
美國大兵在不經意間把戰爭之神帶入了一片她過去從未涉足過的開闊地。誰是陸戰之王?山 得很融洽,有一個數字也許很能說明問題,在整個戰爭期間發出的 1300 多份新聞稿件中,只
本五十六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富創新力的軍事「異才」 ,用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並大獲全勝是 有 5 份被送到了華盛頓去審查,其中 4 份在幾小時內即獲通過,剩下的 1 份則被新聞單位自
他在海戰史上留下的神來之筆。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同是這個山本居然沒能理解自己這一獨 行撤銷。戰地指揮官在新聞記者的通力協助下,成功地牽動了全世界的視聽,讓人們看到了
創戰法的劃時代意義。在指揮聯合艦隊重創美國海軍之後,他仍然抱定只有戰列艦才是海上 軍方希望人們看到的一切,而所有他們不願被人們知道的東西,於是誰也都沒能看到。美國
決戰主力的信念,把已經在握的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重又扔進了太平洋的萬頃波濤之下。 新聞界一致放棄了向所標榜的中立立場,滿懷熱情地加入了反伊陣營,與軍界配合得就像一
如果說第一個犯錯誤者尚能讓人惋惜的話,第二個犯同樣錯誤者就簡直是愚不可及,特別是 對出色的雙簧演員,十分默契又十分賣力地演繹著同一個戰爭劇本,使傳媒的力量和聯軍的
犯那種已經做到卻偏偏想不到的錯誤的人。遺憾的是戰爭史上這類思想比行動滯後的例子屢 力量形成了一股對伊進攻的合力[11]。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久,各類新聞中很快出現了大
見不鮮。和當年的山本五十六一樣,儘管美國陸軍用直升機把伊拉克的裝甲機械化部隊打得 量美軍源源不斷開進沙特的報道,使伊軍在科沙邊界望而卻步,悄悄為「絆馬索」行動造了
潰不成軍——據說在整個地面戰鬥中,除了被美國第 7 軍包圍在巴士拉以南的共和國衛隊「麥 聲勢; 「沙漠風暴」開戰的前一天,又是西方傳媒大肆張揚的美國航母編隊經過蘇伊士運河的
地那」裝甲師作過一次困獸之鬥外,幾乎沒有發生過像樣的坦克戰。可當海灣的硝煙散盡之 消息,起到了迷惑薩達姆的作用,使其在大難臨頭時還以為美軍尚未完成作戰部署。同樣,
後,分明已經用直升機開創了陸戰新時代的美國人,卻同樣令人費解地又退囘到了戰前的思 如果不借助媒體的渲染,在海灣戰爭中派上用場的任何一件所謂高新技術武器,其威力都沒
維水平,把本應成為戰爭新寵的直升機晾到一邊,在其他兵器包括坦克都增加了研製費用的 有人們以為的那麼大。在整個戰爭期間擧行的多達 98 次的新聞發佈會上,人們看到了精確制
情況下,獨獨削減了對直升機的撥款。抱殘守缺,依舊堅持把坦克當做未來陸戰的決勝兵器 導炸彈如何沿通風孔鑽入建築物中爆炸的畫面和「愛國者」擊毀「飛毛腿」等許多令人印象
[8]。 深刻的鏡頭,這一切給了全世界包括伊拉克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關於美制武器奇特威力的
[8]據俄國和西方軍事專家預測,「今天,作為單個目標的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可能 神話由此確立。 「伊拉克必敗,美國必勝」的信念也由此而生。顯然,新聞幫了美國人的大忙。
不會超過 2-3 分鐘。營-連編成中的坦克在開闊地上的生存時間為 30-50 分鐘。」儘管專 不妨可以這樣說,是美國軍方和西方傳媒有意無意地聯手做成了一個死扣,把薩達姆的伊拉
家們作了這樣的估計,但大多數國家仍把坦克作為主力兵器(俄《軍人》雜誌 1996 年第 2 期)
。 克吊在了絞架上。在戰後修改的《作戰綱要》中,美國人著意提到了「媒體報道的力量能對
拉爾夫·彼得在《未來的裝甲戰》一文中說,「『飛行坦克』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所嚮往的, 戰略方向及軍事行動的範圍造成戲劇性的影響」 ,而新近制定的 FM100-6 號野戰條令《資訊
地。隨後他們依托基地切斷了伊軍沿幼發拉底河谷後撤的唯一退路,並截住了沿哈馬爾堤道 (見《資訊作戰》 ,P68-69)
。電視新聞對「死亡高速公路」的報道,也對戰爭的過早結束產

- 52 -

- 56 -
逃竄的伊拉克部隊。這肯定是這場戰爭的陸戰中最意味深長的一次戰術行動。它宣告了直升 生了影響。 (
《聯合部隊季刊》1997-1998 秋/冬號)
機從此完全可以自立門戶進行大規模的單獨作戰。當成群結隊的伊拉克士兵從被直升機摧毀 有許多個剖面的蘋果作為結束舊時代、開啟新時代的第一場最具技術綜合特點的戰爭, 「沙漠
的工事中跑出來跪地乞降,又被直升機駕駛員像驅趕西部原野上的野牛一般圈成一堆時, 「最 風暴」是一次能給予各國軍人以全方位啟迪的經典之戰。任何樂於對軍事問題進行探究的人,
後解決戰鬥只能靠步兵」的觀點,已經被這些美國的「飛行牛仔」們從根本上動搖了。而本 不論把目光投向這場戰爭的哪個角落,總能從中得到教益或者是教訓。基於此,我們把這場
來這次直升機「蛀跳」行動的最初意圖,只是為擔任主攻的裝甲部隊提供支持,但直升機部 在經驗和教訓方面都具有多義性的戰爭,稱之為有許多個剖面的蘋果。而這只蘋果的剖面遠
隊出人意料的成功,使計劃遠遠落後於戰況的進展。為此,施瓦茨科普夫不得不下令第 7 軍 不止前面已經談到過的那些,只要你有一把鋒利的思維之刀,便隨時都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
提前 15 小時發起進攻,儘管在弗蘭克斯將軍的指揮下美國第 7 軍在沙漠上的推進速度遠遠超 剖面出現在你的眼前:在布什總統對美國和全世界為科威特所負有的道義責任慷慨陳詞時,
過了當年以發動坦克閃電戰聞名於世的古德裡安,但並未像那位前輩一樣贏得「閃擊戰」的 沒有一位自負的經濟學家預見到美國會為這場戰爭的軍費開支提出典型的 A-A 制 「責任分擔」
美譽,反倒被斥為「像老太太一般一步步慢慢往前挪」 。戰後,弗蘭克斯將軍以伊軍尚有戰鬥 計劃,從而開創了分擔國際戰爭費用的新模式——一起打仗,共同付帳。即使你不是商人,
力為由,反駁來自設在利雅德的聯軍總部的批評[9]。但實際上不論批評者或是反駁者都沒有 也不得不佩服這種華爾街式的精明[13];
抓住問題的實質。弗蘭克斯將軍摩下坦克的機動性受到的指摘,正是以直升機作為參照系的。 [13]《美國國防部致國會的最後報告附錄》第 16 部分,專門談到「責任分擔」的問題。
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戰例證明,哪一種坦克能夠跟上直升機的作戰節奏。 與一般認為的不同,美國人在讓盟國分擔戰爭費用時,主要不是出自經濟因素,而是基於政
[9]《走進風暴——指揮研究》,是退休後的弗蘭克斯將軍寫的一本書,在書中他談到, 治攷慮。萊斯特·瑟羅的《21 世紀的角逐》談到,610 億美元的戰費「與美國每年 6 萬億國
第 7 軍穿越沙漠的速度沒有錯,來自利雅德的批評沒有道理。 (見美(陸軍時報》1997 年 8 民生產總值相比,這筆軍費開支實在微不足道。之所以要那些沒有輸送戰鬥人員參戰的國家
月 18 日) 給予財政資助,完全是為了讓美國公眾信服此戰不是美國一家的事,而是聯合行動」 。
其實不光是機動性,坦克作為昔日的「陸戰之王」在所有方面都受到了來自直升機的挑戰, 心理戰並不是新穎的戰法, 「沙漠風暴」心理戰的新穎之處在於它的創造性。把一顆威力巨大
與需要為不斷克服地表的磨擦係數而痛苦的坦克相比,直升機的作戰空間在一樹之高,完全 的炸彈投下後,再讓飛機撤下傳單,警告那些在幾公里外被這次爆炸震得心驚肉跳的伊軍士
不受任何地面障礙的影響,良好的機動性足以抵消其裝甲不厚的缺陷。同樣是運動中的武器 兵:下一顆炸彈就會輪到你了!僅此一招,就足以使成建制師的伊拉克軍隊土崩瓦解。一位
平台,其火力也絲毫不比坦克遜色,這是坦克帶著「水櫃」的綽號登上戰爭舞台以來遇到的 伊軍師長在戰俘營裡承認,心理戰對伊軍士氣的打擊,僅次於聯軍的轟炸[14];
於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美國人,由於其民族天性特別是存在於軍兵種間由來已久的門戶之見, 得的鮮活經驗,無法在軍兵種間得到充分有效的共享。這一點,只須看看戰爭結束後空軍和
在他們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帶有理論盲點和思維誤區,以至於把對一場宏偉戰爭的審察,變 陸軍陸續頒布的作戰綱要和條令,便會一日瞭然。
成了一次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盲人摸象,則是需要我們去清醒甄別的課題,而不應以此作 [5]查爾斯·霍納空軍上將指揮的聯合部隊空中部隊司令部,儘管也要聽命於施瓦茨科普
為否定其價值的借口。但,美國人究竟從這個龐然大物身上模到些什麼?還是讓我們看看再 夫,但畢竟在海灣戰爭中出盡風頭。[6]「全球到達,全球力量」作為冷戰後美國空軍戰略構
說。軍種藩籬下伸出的手從南北戰爭時就紮起的美國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籬笆,在美國空軍誕 想,在 1990 年 6 月以白皮書的形式發表。半年後,海灣戰爭驗證了這一構想的基本原則。[7]
生之後非但沒能拆除,反倒成了橫亙在三軍之間的藩籬,成為讓上至總統、下至五角大樓甚 見美《陸軍》雜誌 1996 年 12 月號,
《陸空聯合作戰》一文。
感頭痛的歷史頑症。即使是在海灣戰爭中行之有效的《改組法》 ,針對於這道無形的障礙,與 需要指出的是,空軍在戰後所做的當然不止是與其它軍種爭權奪利。作為對「沙漠風暴」的
其說是治本的妙方,不如說更像是治標的權宜之計。一俟戰塵落定,諸軍班師囘國。依舊是 主體——空中打擊戰役的成功經驗的囘應,他們把所有的作戰飛行聯隊,都按已被證明行之
關起門來自說自話,各行其是。不過,領率美國三軍的將領們倒並非冥頑不化的庸碌之輩, 有效的模式改編成了混合聯隊;接下來又用減七加四的辦法徹底改組了整個空軍的指揮機構;
海灣戰爭出人預料的進程和結局,在令擧世震驚之時也同樣使這些「沙漠風暴」的決策者們 眼下他們正在試行組建能夠在 48 小時內到達全球任何戰區、並在危機和衝突的全過程都能保
深受震動;繼之而來的蘇聯解體產生的失去對手的茫然感和重新確立以美國為首的世界新秩 持作戰能力的空軍遠征部隊。一向都對電子戰乃至資訊戰表現出極大熱忱的空軍,還在沙利
序的使命感,更使這些將軍們明白無誤地意識到了必須改革這支軍隊的迫切性,儘管他們仍 文建立數字化部隊之前,已率先建立了空軍資訊戰中心。這些擧措的出台顯然與海灣戰爭的
無意放棄軍種成見。從九十年代陸續出台的各軍兵種作戰條令來看,美軍的改革已全面起步, 收穫直接相關。可惜的是如此有益的嘗試並沒能超逸出軍種的邊界,結果鴰噪已久的「軍種
其出發點無一例外都建立在海灣戰爭帶來的大量鮮活經驗和教訓之上。就像「一千個人眼裡 間聯合作戰行動」 ,到頭來依舊還是一句口號。只是這一切並不妨礙美國空軍的將軍們倣傚他
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展現在美國三軍眼裡的是三場海灣戰爭。對這場既是舊時代最後 們的陸軍同僚,把軍種內積極變革與軍種外積極爭奪,當成推進本軍種利益的兩隻輪子。一
一戰又是新時代揭幕之戰的戰爭,陸海空三軍備執一詞,力求從中找出最有利於本軍種的證 支死氣沉沉沒有任何新鮮打算的軍種,是不可能從掌管軍費撥款的議員們口袋裡掏出一個美
據,殊不知從軍種籬牆後面伸出的手,是不可能摸遍一頭像海灣戰爭這樣的大象的。沙利文 分的。這方面,空軍自有它的小九九[8]。在軍兵種間愈演愈烈的預算爭奪戰中,航天武器系
將軍摸到的或許是一條缺少彈性的象腿。在這位海灣戰爭時的陸軍副參謀長、戰後幾個月才 統就是空軍手中的一張有力的王牌。儘管裡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一開始就帶有虛
上任的陸軍參謀長看來, 「沙漠風暴」中美國陸軍的表現雖不是乏善可陳,但絕對談不上突出。 張聲勢的味道,並且直到把總統權杖往下交了兩任之後也沒能真正形成作戰能力,但美國人

- 59 -

- 63 -
特別是與在 38 天狂轟濫炸中風頭出盡的空軍相比,四天時間風捲殘雲般的地面戰,沒能給他 對於建立太空打擊力量的熱情卻始終不曾冷卻[9]。憑借這股熱情,數任空軍參謀長都為自己
[14]傑克·薩姆少校在《特種作戰》雜誌上撰文,介紹美軍第 4 心理戰大隊在海灣戰爭 紀部隊是陸軍現有部隊進行資訊時代的野戰實驗、理論研究和裝備採購計劃,將使地面作戰
中實施心理戰的情況。 (見《特種作戰》雜誌 1992 年 10 月號)在美軍《東歐中亞軍事雜誌》 部隊作好準備執行從現在到 2010 年的任務。」 (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參謀長助理羅伯特·
1991 年 12 月號中,也有專文介紹海灣戰爭中的心理戰。 基利布爾上校, 《武裝力量》雜誌 1996 年 10 月號)
戰爭開始時,A-10 被美國人自己都認為是一種已經落後的對地攻擊機。在與「阿帕奇」直升 沙利文的繼任者賴默將軍也深諳此道,他在前任勾畫的藍圖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2]。誰都知
機進行了被稱為「致命的聯合」之後,這種飛機以大面積淘汰伊軍坦克而使自己免遭淘汰的 道,數字化部隊的建立花費甚巨,而這正是沙利文和賴默的精明之處:多花錢正是為了多要
命運,直至成為海灣上空眾多耀眼的明星之一。一種並不先進的武器與其它武器搭配,竟產 錢。從《21 世紀陸軍》到《2010 年後陸軍》 ,再到《後天的陸軍》,兩步三個台階,用頗為令
生如此神奇的效果,這對武器的設計和使用當會有一言難盡的啟示;對於開戰前不久才匆忙 人信服的發展目標做釣餌,把國會山的支持和更多的軍費吸引到了陸軍的建設上來。至於那
接任美國空軍參謀長的麥克皮克將軍來說,他在「這只蘋果」上留下的齒痕,是在戰爭中實 些對軍事問題一竅不通的政客們,面對著將軍們從一場勝仗中得出的未必就能導致新的勝利
現了他打破戰略空軍和戰術空軍界限,建立空軍混合聯隊的夢想,並在戰後以「減 7 加 4」的 的結論與做法,大都害怕出乖露醜,無人敢對極可能是披著新裝的皇帝說三道四。其實,不
辦法對美空軍指揮體制進行了有空軍以來最富創見的改革,即在取消了戰略、戰術、空運、 管對「數字化部隊」的炒作如何沸沸揚揚,現在都還遠不到對這一設想的正確性給出定論的
後勤、系統、通信、保密等 7 個空軍司令部之後,又組建了作戰、機動、裝備、情報等 4 個 時候。別的不說,光是按美國陸軍的標準做法,一種新武器裝備從軍方提出要求、工業部門
空軍司令部[15]。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海灣戰爭,麥克皮克將軍的同僚們會接受如此大膽的 研製再到軍方驗收的採購週期長達十年,而計算機自身發展的「18 個月定律」和網絡技術的
變革[16]。而我們這些海灣戰爭的局外人,就更無法從中得到某種啟示和借鑒。 「60 天定理」這兩種無法協調的節奏,就讓「數字化部隊」很難在技術上定型和編制上成軍,
[15]空軍參謀長麥克皮克主張用多機種組成的 「混合聯隊」 ,替代由單一機種組成的聯隊。 從而使它成為被不斷變化的新技術之鞭抽打的陀螺,在疲於應付的旋轉中,既無所適從又無
他說, 「如果我們今天在沙特阿拉伯再幹點事的話,就不再是用由 72 架 F-16 裝備起來的聯 所作為[3]。僅此一點,把一個軍種的命運,繫於某種技術的普及之上,這一頗具超前性的大
隊了,而是由一些攻擊機、防空戰鬥機、防空區外飛行的干擾機、『野鼬鼠』、加油機等等組 膽設想,也就難以真正成為指導未來陸軍發展的唯一路標。何況,誰又敢現在就斷言,在未
成的聯隊。……這些戰術也許在世界的某個地區發生武裝衝突時會用得著的。」(美《空軍》 來戰爭中,這不是一條耗費靡巨卻因其過於依賴單一技術反而變得脆弱異常的電子馬其諾防
雜誌 1991 年 2 月)[16]美國空軍部長堂納德·B·賴斯認為, 「海灣戰爭非常透徹地闡述了這 線[4]?
樣一條(經驗) :空中力量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計劃和實施作戰行動時,可以做出最大的貢獻。」 [2]丹尼斯「J.賴默上將說, 「《2010 年陸軍構想》也是連接《21 世紀部隊》和《後天的

- 57 -

- 61 -
戰術空軍司令部司令邁克爾·洛將軍指出, 「用諸如『戰略』和『戰術』等術語來限定飛機的 陸軍》的理論的關鍵。 《21 世紀部隊》是陸軍正在實施的計劃……《後天的陸軍》是陸軍正在
類型和任務,正在阻礙為發展空中力量而做出的努力,到了如此地步,我們必須進行組織結 醞釀中的遠景規劃……三者相互配合,確定了一整套連續而有序的變革,以確保陸軍能沿著
- 58 -

- 62 -
構的改革。」(見美國空軍條令 AFM1——1《美國空軍航空航天基本理論》P329,註釋 8)分 井然有序的方向發展。」 (見《2010 年陸軍構想》報告,1997 年)[3]技術更新速度遠遠快於
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吉尼·V·亞當斯承認,從海灣戰爭中汲取的教訓是「修改而不是檢 武器裝備速度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更深的矛盾:「先行者反而容易落後」(這一點從電訊業的
查我們的作戰條令」。美國空軍分管後勤與工程的副參謀長亨利·維切利奧中將,也贊成通過 發展和電腦的更疊中可以得到印證) 。這也許是按大工業模式建立起來的職業軍隊與資訊技術
改革減少保障方面的薄弱環節。見《簡氏防務週刊》1991 年 3 月 9 日。 間難以協調的矛盾之一。正因此,美國人才對各種軍事高新技術甚至是民用新技術的擴散有
等等,等等。假如照此窮擧下去,我們會看到這只蘋果更多的剖面,而且並不都是隨處可圈 種病態的敏感。[4]這一點在美軍內部,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艾倫·坎彭上校認為,「倉促
可點。老實說,它的缺陷和可疑之處幾乎和它的長處一樣多,但這無論如何不會使我們對它 採用一種人們不甚瞭解的、未經檢驗的新戰法是有風險的」,「很可能會把一場有益的軍事革
產生絲毫的輕視。儘管這場內涵豐富的戰爭,還不能被看做是現代戰爭的百科全書,起碼沒 命變成對國家安全的賭博」 。(美《信號》雜誌 1995 年 7 月號)
有為我們提供關於未來戰爭的全部現成答案。但它畢竟是大量高新技術武器出現後,頭一囘 對空軍來說,決人快語的杜根將軍被解職,以及在整個「沙漠風暴」行動中參戰的空軍部隊
最集中使用並由此引發了一場軍事革命的實驗場,憑借這一點,已足以為它贏得戰爭史上的 都被一位陸軍上將所指揮,並沒有妨礙它成為海灣戰爭的大贏家[5]。 「全球到達,全球力量」
經典地位,並為我們思維的根芽,提供一張全新的溫床。 的建軍方針首次經受了戰爭的攷驗,空軍作為一支可以在任何戰場單獨遂行戰略和戰役打擊
任務的力量,其地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赫[6]。這使得躊躇滿志的麥克皮克將軍和他的後
超限戰第四章 美國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麼 任下決心走得更遠一些。他們以為一次勝利就足以讓自己在今後的三軍排位中扮演主角,50
年前從陸軍身上抽出一根肋骨捏成的空軍,此時已非吳下阿蒙,因為他們在海灣摸到了大象
空中作戰是對伊戰爭獲勝的決 定性因素……有效使用高技術武器, 既是空中和地面
身上赫然長出的翅膀。即使空軍參謀長弗格爾曼和陸軍參謀長賴默一致認為,通過海灣戰爭,
部隊在戰爭中表現 出色的關鍵原因,也是使聯軍傷亡 保持在最低限度的關鍵原
「兩個軍種對 21 世紀的軍事作戰行動都有了深入的瞭解」 ,但「當雙方試圖將從海灣戰爭中
因。 ——L·阿斯平海灣戰爭是美軍在近幾十年戰爭狩獵中捕獲的最大獵物。戰爭剛一 獲得的教訓具體化並加以利用時,陸軍和空軍的關繫就變得緊張了」[7]。原因很簡單,翅膀
結束,美國軍界、國會議員、種種民間機構就已經從不同角度開始對這只獵物進行詳盡的解
越長越硬的空軍和老子天下第一的陸軍,誰也不願把作戰指揮控制權拱手相讓於對方。這種
剖。從他們提交的每一份報告和美軍隨之而來的每一步調整中,都可以看出此番大解剖極其
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貌似有理而超越其上便會發現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軍種之爭,使得每次研究
富於成果,而這些成果對於全世界的軍隊和軍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斷不可等閒視之。至
聯合作戰行動的軍種領導人會議,都變成了不解決問題的例行公事,也使得從海灣戰爭中獲
的軍種帶來期許已久的榮耀。對陸軍的每個關節都瞭如指掌的他,比誰都更清楚這支古老軍 的軍種爭到了盡可能多的軍費。至於美國的航天力量是否如航天司令部司令埃斯蒂斯將軍所

- 60 -

- 64 -
種在這場劃時代戰爭中的癥結所在。儘管他接手時的美國陸軍正挾「沙漠風暴」的餘威如日 說, 「航天部隊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證明其具備了獨立使用的潛力」 ,恐怕只有天知道。
中天,更由於蘇軍的式微而水落石出,成為無人與之爭鋒的強大軍種,但他仍極富遠見地向 [8]1997 年美國空軍又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全球參與——21 世紀美國空軍構想》 。 「我
世人表達出了預言家式的憂慮。他的最大擔心就是在冷戰之弦猛然鬆弛下來後,已經顯示出 們的戰略構想可概括為一句話: 『美國空軍將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航空與航天力量……它
老化跡象的軍隊結構和急於分享和平紅利的政治家們會使他的陸軍無法邁過 21 世紀的門檻, 將是一支全球力量,並將使美國的身影無處不在。』 (見《全球參與——21 世紀美國空軍構

在新的一千年開始時仍確保它在各國陸軍中的領先地位。使它重新獲得活力的唯一辦法,就 想》)[9]儘管克林頓總統宣佈取消「星球大戰」計劃,但實際上美國軍方一直未放緩太空軍
是狠下猛藥,對其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徹底改造。為此,他提出了建設一支全新的「21 世紀陸 事化的步伐。 《全球參與——21 世紀美國空軍構想》特別指出, 「這場革命性變革的第一步是
軍」的設想,力主「從散兵坑到工廠」的各個環節上重新設計美國陸軍[1]。為了最大限度地 將美國空軍變成一支航空與航天力量,進而將其改造成為一支航天與航空力量。」其間順序
減少瀰漫在層層機構中官僚習氣的影響,他組建了直屬他領導的最初只有 1100 人的「路易斯 的變化,顯然體現了重心的調整。至於航天司令部則更是強調航天部隊的作用(具體見(美
安娜演習特遣部隊」 ,用海灣戰爭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去塑造這支通常被人們稱為「數字化部 軍航天部隊與聯合航天理論》 )
。1998 年 4 月,美國航天司令部發市長遠規劃《2020 年設想》 ,
隊」的特殊部隊,並用它的成功「四兩拔干斤」 ,把陸軍帶到資訊化戰爭的邊緣,一步跨到了 提出軍事航天的 4 種作戰概念,即控制空間、全球交戰、全面力量集成、全球合作。到 2020
其它軍種的前面。從而也把這支軍隊帶上了一條雖然大膽創新,但也前景難料的道路。整個 年控制空間要達到下列 5 個目標:確保進入空間;監視空間;保護美國及其盟國航天系統;
過程中,他從未明確說出口的是,進行如此充滿誘惑力的改革,其間還藏有一份軍種私心, 防止敵方使用美國及盟國航天系統;阻止敵方使用航天系統。 (見《現代軍事》1998 年 10 期,
那就是從幾十年裡頭一囘縮小了的軍費蛋糕上,為陸軍切下比其它軍種更大的份額。 P10-11)
[1]「21 世紀的陸軍」是沙利文的傾心之作。從上任之初到離任以後,他對此事始終保持 如果真的把海灣戰爭看成一頭大象的話,可以說美國海軍的前鰭幾乎沒擦著這頭大象的皮毛,
著不減的熱忱。儘管美軍內部和其他國家軍隊的許多人,把「21 世紀的陸軍」等同於「數字 摸象之說也就無從談起。也許恰恰是由於這一點,從「沙漠風暴」的冷板凳上滑下來的心高
化部隊」 ,可沙利文並不這樣看。他認為,與其把「21 世紀的陸軍」看成是一種「最終方案」, 氣傲的水兵們,還在返航的途中,就開始了美國海軍史上最痛苦的戰略思想轉變。這痛苦整
不如當做「一種心態和方向」 ,美國陸軍應不斷地進行「一體化」的改革。 「21 世紀部隊的一 整把那些長著鰓的軍人們折磨了一年半時間。然後,一份由幾個中校和上校提出的名為《由
體化包括:作戰理論、組織體制、訓練、指揮官培養、物資裝備與士兵問題,以及基礎設施 海向陸》的白皮書,擺在了海軍部長的案頭。該文明顯背離了美國海軍精神教父馬漢的教義,
等各個方面」 。(美國《軍事評論》1995 年 5-6 月號)根據目前美國陸軍的普遍看法, 「21 世 一改舊章,不再把洋上決戰奪取制海權當做海軍永遠不變的神聖使命,頭一囘將支援近岸和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