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 di halaman 1dari 16

第一周:小学语文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大类。

一、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同时包括教师自身和学生自身也可以
成为语文教育资源。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
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巧
用多媒体、网络、图书等设施、材料尽最大限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相关教学资源,就是良好的
学习途径。如能用多媒体的教师尽量制作多媒体。

(二)从学生自身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源:
指导学生努力成为学习资源的自主开发者,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是引导学生加强课
前预习中针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这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写作特色的
理解大有裨益。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仿写进行再创造开发学习资源或听音乐作文进行再创造。利用课文,学习
仿写,这也是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课外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
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
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一)教师可以利用人文景观与地域优势,为大语文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天下黄河富宁夏,
塞上银南数灵州。古有灵州,今为灵武。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的灵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
理优势,成为“唐韵、绒都、枣乡、生态”之城市。它有着闻名遐迩的旅游资源:水洞沟,
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横城渡口有着“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
常来客问津”的胜景;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遗址、明长城与烽火台,见证着历史的沧
桑与今日的繁荣;镇河塔、高庙、甘露寺、鸳鸯湖、长流水,吸引着八方游客;枣博园、长
红枣响誉全国„„在银川平原灵州大地上,这一处处闻名遐迩的地理资源,这一个个辉煌耀眼
的业绩,无不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资源。

(二)与世俱进,关注社会,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源。如我们结合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古尔邦节、中秋节以及地方庙会、开斋节,让学生走进生活,搜集
我们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有哪些风俗习惯,吃哪些传统食品,有哪些传统活
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浏览文学作品中描写相关节日的盛况,寻找古诗词中描写不同节日的
美丽诗篇。在活

动中使学生感受民族风情、乡土文化。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我们地方文化的韵味,领悟传统
文化的神奇,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http://www.wenku1.com/news/51DF2F2CA3B92435.html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
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
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
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把语文课程资源归纳为自然、社会、
人文三类,囊括着学生生活世界里的方方面面,涵盖着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
个多维立体的空间。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专辟一节来阐述,
这是以往的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过的,应该归功于对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对母语教育特
点的审视。

小学语文专家崔峦先生也曾经对此表达了这样的认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
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言,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
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
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吴忠豪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
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教改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其他学科互相独立,与社会互相割裂的弊端,
必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封闭状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课标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改革的呼唤,
提出了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强烈关注和明确要求。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泛性:课标例举了 21 种资源,把语文课程资源归纳为自然、社会、人文三类,囊括着学
生生活世界里的方方面面,涵盖着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空间。

丰富性:由于母语的特点,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多如繁星,浩如烟海。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老师的名字,学生的名字都是资源。

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钱梦龙

一个启发,让学生的把自己的名字造就了更多的诗意更多的内涵。让学生想象都插上了翅膀,
叶红是这样写的:又是一个寒秋,香山上的红叶似霞似火,纵目远眺,层林尽染,瑰丽无比,
于是感慨涌上心头——霜叶真的红于二月花啊!

动态性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这种
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所
接触的语文学习资源也是发展的。比如说,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每天所提供给学生的学
习资源都是永不重复的,每一天、每一时都有新的资源;

三、 活化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它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
新课程。”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
教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


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


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
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科学用好课本, 做到“五读俱全”

开发课内阅读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1. 读懂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

话;(3)精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文意和写法。
2.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3、读懂教材的注及插图。 作品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为了突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描绘的,
因此在教学的各个主要阶段,如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阅读和赏析文章,课堂小结或复习课
文,都可以利用插图。每一篇文学作品里的插图都有它特定的利用时间和适当的教学环节,
利用得好,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有些插图,突出了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利用。比如《少年闰土》
的两幅插图中闰土就是这样一位健康、朴实、可爱的农家少年,又和我年纪相仿,所以一见
到他,“我”就从心眼里喜欢他。闰土却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我”最盼望的就是见
到闰土后,他能赶快为“我”捕鸟,可是闰土却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快速默读第四段,
闰土讲了哪几件新鲜事?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教材呈现方式和编辑设计的变化和发展。

选文以单元系统的设计:从学科为本,走向学生为本

语文教材组织从选文的单篇排列,到将选文组合成若干单元,再由单元组成教材,是母语教
材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即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和教材单元按人文主题(或话题)编排,人文类教
材更多应突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心理,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
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我国在课程改革以后涌现的新教材,多数按人文主题组织选文、
形成单元,成为一种自然趋势。这根源于试图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立足于学生的精神
成长,关注培养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

3. 读懂每一道习题、

读图: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都配有插图,教师不要拘泥该课插图的单一要求,可适当变换
调整,一图多用,以拓展练习方式;旧图新用,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有利于将前后的知识
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一举多得;至于教科书、练习册上的文字内容作一些变化,综合利用,
把原来孤立的语言点一一串联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要求或形式
上作由易到难的渐变,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

教科书上的练习、短诗不要简单处理或任务式地过一遍,应当加以补充利用。通过教师优美
的示范,让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在课前或课间说说、读读,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如我们
把教材中的意蕴深长的诗歌配上熟悉动听的歌曲旋律来突破领悟难点;我们录制配乐诵读的
磁带,为师生的欣赏、练习和模仿提供蓝本,既辅助了教师教学,有便于学生课后自我操练、
自娱自乐。

语文图片和录音磁带的开发,可以组合和活化了现有的教材资源,而且达到了丰富教学活动、
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活用课本,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被赋予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教师应该依照新课
程标准来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
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挖掘,拓展感悟,活用教材。

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
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
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
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

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对教材的选择与取舍(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处理)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
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2.对教材的调整和加工

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十分重视用比较法思考问题、诠释是非。他说:
“凡看文字,
诸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一是可凭借教材进行整合。比如根据课后练习组织收集“农谚”“春联”
“碑林石刻”
“古诗”

二是可凭借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比如联系社区学语文,边走边看,边玩边学;服务社区(家
庭)用语文,当当读报员、导游员、讲解员、商品推销员、新闻传播员、春联书写员、啄木
鸟(纠正身边的错别字)。再如通过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辨论会、办手抄报、编习作
集、课外识字等形式交流与展示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可凭借师生多元角色特点进行整合。
师生在社区、家庭、校园中充当的角色是多元的,应

注意这一特点的利用。四是可凭借课题研究进行整合。比如我校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
学”课题研究,引导师生利用网络特点,拓展语文教与学的空间。

3、对教材的浓缩与拓展(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草船借箭》、
《将相和》、
《景阳冈》等课文吧,学生课前或课后,搜集有关资源进行拓展性
阅读,从而对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特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然后
或组织介绍某个人物形象的演讲;或合作设计一个独幕剧,写出简单的剧本,并进行表演;
或组织学生画连环画,加注文字说明。这样,学生从目标出发,到资源搜集,再到资源交流,
最后利用资源再创造,资源由静入动,逐步生成,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
态性、鲜活性,体现了学生认识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体现了以教材资源为主体,沟通课
堂内外、沟通其他课程,让与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与有效的利用。

4.对教材的补充(拓展教材资源)

(1)
、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杨氏之子》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杨氏之子只
有九岁,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而杨氏之子对孔
君平为什么那么没有“礼貌”。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上网点击有关《杨氏之子》的一文简介,就会知道当时在汉末晋初时期,人们言论自由,老
幼经常一起调侃,说笑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了解了时代的背景后,就不会认为杨氏之子的
话是无礼貌的行为。

(2)、补充作者资料。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文时,先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资料,
让学生阅读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
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然后再读课文,
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定会更入情入境读好诗文。

(3)、补充课文中人或物资料。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先了解霍金的生平事迹:
“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
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

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事„„”,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后再读课文,就会拉近与伟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较容易走进文本,
较容易体会到霍金不仅是一位物理天才,同时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4)
、补充场景资料。

教学中的设疑与激趣(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教材的呈现方式(化静为动,生动直观)

明确一个理念: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和指南”的理念;

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


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
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

资源的取用要特别注意适度原则。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有一次,一位教师上《只有一个
地球》,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他只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略知课文内容,而后就一味地让
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环保问题、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等资料,把语文
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这就很不合适。我们既要注意不墨守教材陈规,又要注意不滥用
课外资源。
我们要注意利用它把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沟通起来,架设起一座连接语文课内外资源整
合的桥梁。关于这点,我觉得,一是要注意根据现行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以课文学习
为生长点,以任务驱动、专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综合性学习;二是要注意与地方特色、校本
课程的紧密结合。我们有时也不妨来个小题大做,围绕本地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
生活,去研究探讨身边的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我们所处的厦门,“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
青山拥海来”,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国际花园城市。它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尤其
是海上花园鼓浪屿,山岩奇巧,怪石崎峋,楼宇错落,树木葱郁,花草缤纷,山水如画,景
色十分优美。不仅如此,它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等知识。因此,我们就设计了“话说
厦门”、
“向你介绍鼓浪屿”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对此类话题倍感兴趣,一个个话题应
运而生──“介绍厦门小吃”、
“大海的女儿──介绍著名的医学家林巧稚”、
“话说厦门人”、
“看厦门”等。他们通过调查、实践、访问、查阅、搜集资料等方式来呈现学习的过程,并
通过说、写、画、编、演、展等方式展示了各自的学习成果。这不就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沟通
与整合、开发与利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吗?

傅结龙: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也
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诸如搜集
资料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习惯和能力。

谢建胜:还有,我想补充一点。如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在组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还应注意解决好一些条件保障问题。首先是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动静态资源的生成
与合理应用。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把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应用列为评价点;在教师工作评价
上,要把教后记、教学反思中资源生成应用的质和量列入考察要素之中;在学生学习评价上,
学习的评定要兼顾日常学习状况,要设立专项成长档案袋,笔试考查内容要涵盖课外语文资
源的利用情况。其次是提供基本平台。“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
设备;还应当争取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一是要构建设备平台。添置摄录机、录音
机、相机等收集工具,电子备课室等资源处理存储设备,多功能教室等教学设备。二是加强
基地建设。注意与有关部门、与社区协调,比如我校根据我县特点,把茶叶大观园、河滨北
路唐诗走廊、文庙、廖公祠、烈士纪念碑、茶都等创建为学校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地。
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与时俱
进的工作,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发展,长期
坚持。

李冰霖:说得很在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实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因此,教
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
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
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崔
峦)。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进行大胆地探索,引领学
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 开发网络资源。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
生活体验。
21 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网络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丰富的网络资源
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
共享。

1、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
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
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
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
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
文时,老师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名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还播放了一段介
绍蝴蝶泉的视频,姿态各异的蝴蝶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动态和静态的蝴蝶形象深深地印在
了学生的脑海里。

2、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
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
这一特点,行当进行

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活动资源,拓展课堂教学

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
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
活动中去感悟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就需要教师去挖掘丰富的活动资源。开发、设计
与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用语能力、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链接并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灵活、新颖开放、活动
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

1、开展有趣的语文活动

开发活动资源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放在首位,即利用一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有利条件来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影子》一课,影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知道有影子这一现
象,但影子如何发生前后左右的变化,由于平时观察不细,仍分辨不清,在课文的基础上,
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又感困惑之时,我就告诉学生:影子的常识就藏在生活体验中!让我
们在游戏中领会其变化的奥妙。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影子和我捉迷藏》。活动时,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什么地方发现影子,影子怎样和我们捉迷藏;探讨影子形成的条件、如何
随着光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模拟语文情景,再现影子前后左右变化的条件;小组合作,学
习、交流做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学习了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语文学习与游戏活动相得益
彰。带着探究意识,参与探究过程,使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认识世
界的一种方法,这些比知道了多少知识更有价值。
我还曾开展过“和家长逛商店识字”的活动,让学生在逛商店时留心商品的名称来来制作生
字卡片。几天过后,学生果然搜集了许多商店招牌上的汉字卡片,

并记住了许多日用品、食品包装上出现的汉字。因此,开发身边的语文资源,可以让小学生
明白一个道理:语文就在生活中。

二、 我与名师有个约会”
、“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


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
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严肃的老师、 恭
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以
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
温馨、 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 表
达感情。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 焦点, 创设一定
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现在使
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
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
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 分钟也很难再
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
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
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
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
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 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
或讨论。 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 、 “自由与纪律” 等展开辩论, 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意见, 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
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
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动。 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画、 演一
场戏或欣赏一个电视片段, 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
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 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 教
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
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 组织实践, 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朴实、 生动、 富有人情味儿, 处处洋溢着 “真


善美” 的气息。 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 饮食文化、 曲艺文化、 社交礼仪文化、
婚丧庆典文化等, 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 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 动物、 山川、
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 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
乡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
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3. 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

畴中, 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 “游名胜, 玩语文” 的实践活


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 又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
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
成长

(四)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巢宗祺教授说,语文教师面对教学应该是“无处不成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
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
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资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
于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且加以有效地利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曲径通幽,诱导以指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离奇发言,教师如
能巧妙地启发诱导,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季”
一节,学生认为这一段主要抓住“树木”、
“春水”、
“小鹿”、“木排”等景物写出了小兴安岭
春天的美,有个学生补充说:“我认为这一段还写了人。” 这显然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追
问:“你的根据呢?”他振振有词:
“课文里讲‘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
前进。’如果没有放排工人,原木能顺畅地往前淌吗?”大家都说有道理,可新的问题又出
现了:既然要写人,为什么不直接、明白地写出来呢?学生思维又一次漾起涟漪,经过一番
讨论、交流,终于懂得了:课文之所以不写工人们怎样劳动。这是由课文写作重点(写景)
所决定的,从而明白了写文章要抓住重点来写的道理。

2、节外生枝,终止以凸显教学目标。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
师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的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学生往往还会冒
出许多新问题,从而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这时教师如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
将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发生的故事。上课不久,正当老师
和同学们在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一学生突然提问“这肖邦的‘邦’字可以写成帮助的
‘帮’吗?反正这音译词,只要音同不就可以了吗?那《鲁滨逊漂流记》有的时候不就写成
《鲁滨孙漂流记》?”瞧,他一副振振有词的模样,这个问题可真够“刁钻古怪”。只见这
位老师不慌不忙,她先让学生理解“帮”之意是帮助,而“邦”是指国家后,又说:“我们
常说人如其名,如果请你来做翻译家,你会用哪个?我们先学习课文,了解肖邦这个人物再
来作定度。”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思索,走进课文的语言材料,去体会肖邦身在
他乡,心系祖国的命运,把爱国、忧国、思国之情化为一腔创作热情,尤其是他至死不忘祖
国的情怀。课文学完后,老师又回到开始的问题“现在你们已经了解肖邦这位音乐家,如果
你们是翻译家,你们是用帮助的‘帮’,还是用邦国的‘邦’?”那位起初“发难”的学生
站起来说:
“如果我是翻译家,我一定要用邦国的‘邦’,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他的灵
魂都是被爱国两个字所占据,他的名字又怎能不包含国家呢?”正是由于老师巧妙地对节外
生枝进行“点拨导航”,才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顺水推舟,引导以掘进思维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发言出乎预设的思路,但合
乎整个教学的流程时,教师不妨打破原有的常规,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并想方设法把
学生思维引向深层,以深入理解语言意义,深切感悟语言情感。

比如学习《太阳》一课,课末延伸拓展阶段,学生例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突然一个
同学提出太阳也有有害人类之处,要不然,夏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买护肤防晒霜呢。这一说
法无疑是对原有信息的新发展、新补充,有助于学生对太阳的全面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展开
说,结果,学生例举出太阳活动会引发白猴、猩红热、流感等疾病、太阳鹏斑会干扰无线电
通讯等事实。“那怎样才能让太阳多造福人类,少为害地球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思
考和讨论,最终

形成共识:必须加强对太阳活动的预测、研究和预防,掌握太阳的活动规律,才能让太阳真
正为人类服务。最后,教师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1)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做几张卡片或制作一张手抄报。 (2)参考课文或其它资料,以
“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为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就这样,以学生的求异信息为基础,
再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

4、点石成金,拨乱以重视价值导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等的影
响,在理解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启教师的慧
眼,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以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

如一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在分析普罗米修斯和宙斯两位人物形象时,学生
通过学习已初步分析出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宙斯是个残暴、凶狠毒辣的
神。这时,教师原本想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突然,一
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宙斯是一个遵守天规的好神!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教室里
的学生一阵惊愕。不过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微笑着问那位学生:“你能具
体说说吗?”他便胸有成足地说:“因为普罗米修斯暗中盗取了天火,触犯了天规,理因受
到惩罚,宙斯只不过是依法行事。”听了他的发言,许多学生表示赞同。学生思维的火花受
到了碰撞,即将要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教师又故意挑逗道:“是啊,这位同学的发言似乎言
之有理。那宙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课文,准备参加辩论。”一
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投入到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中去了。最后通过辩论,他们才意识到
宙斯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完全置人类的生活于不顾,从而更显示出他
的昏庸、专制的统治者形象。另外,学生还从普罗米修斯敢于和宙斯这样的统治者作斗争,
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的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方资源。《课标》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
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本地铜陵长江大桥、王安石读书潭、金牛洞古采
矿遗址、金栏千年古木等,尤其是我们铜陵的铜文化、贵池地区的傩戏,都是很好的传统文
化教育资源,利用好了都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教学成果。一次我校就组织了一次“文化郊游”
活动,目的地是王安石读书潭。出发前,学生查找资料,记笔记;到了目的地,学生凭吊先
贤,歌唱舞蹈、吟诗作画;回来后,写日记、作文,办展览。文化、生活、语文融为一体,
学生的文化人格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提升。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
的综合素质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其教育的功能
和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利用。但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和利用需
要加以探讨与分析。如果开发和利用不当,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1、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此丰富的语文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时又会因其丰富,大而
无着,这是其一;其二,同一切资源一样,语文资源也有其可用性的问题,像博物馆、展览
馆、网络资源等在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很难用上;其三,教师所受到的教育、工作特点和生活
的区域决定了他的生活视野,进而决定了他对语文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的限度。因此,语文教
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资源的同时,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确定
一个抓手,本着有用实效的原则,形成自己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

2、要重视语文学科特点。随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的加强,教师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
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堂丰富了,热闹了,又是画,
又是唱,又是演,真有满汉全席的味道。语文课程要建立跨越领域的学习平台,但应注意

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3、要遵循教材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把所有与教材有关的课程资源都
不加选择地呈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一味的大量的频繁的课堂拓展充斥了学生自我想象、
自读自悟的空间,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都感兴趣的、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资源呈现
在课堂上,与教材的价值取向相关,但关系不大或者某些从课堂上延伸的问题只是部分学生
有探究的兴趣,可以作为课外延伸,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去展开研究学习。

4、要整合和提炼资源。在语言课堂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
交流时,学生往往是拿着资料在读,读的时候,要么资料太长,学生和教师都等不及,只能
说课后再读给同学听;要么有许多字不认识或不理解,读破句子,字不成词,词不成句的现
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上成了资料的展示课。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对零散的资源进行整合,转
化成自己的语言,对于年级高点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对资料进行适当的评价,加进自己的感受
和观点进行阐述。 课外非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理,非文本资源通常包含 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络等等这些
方面。从理论上讲,但凡为教学需要的材料都有理由被引入到教学之中,只要引入的材料是
科学的,引入的方式是合理的,它都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是可以更多地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研究
意识的独立能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很好。原因比如观
念尚未放开,比如自身的各种教学技能并不擅长,比较学校或者家庭条件不具备,比较单位
领导不支持,比如社会的风气有一定的阻碍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文本资源开发不到位的原
因。

音频资源的开发应用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谨守的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鞭的策略。而现在的情况
是教鞭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本书和一张嘴的策略了,至于说教学中能否将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很少有人去管它。比如说像配乐朗诵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们做得也很少。至于说将《渭城曲》直接拿来进行阅读欣赏的情况更是少得可怜。也有不
少老师抱怨学生不会背书和背书的效率不高,其实他们没有想到,背书不容易,可是一旦是
有歌可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会觉得困难。这就是说老师压根没把“吟唱”引入到教学之中去,
并且直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所以,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
中去也是完全必要的。

视频资源的开发应用

有少不老师打着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的特色的旗号,其实是在用他对于信息技术的生疏来掩
盖教学技术的贫乏。我们固然不应该时时刻刻用电视来代替语文教学,但是,恰当的视频,
无疑也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的。有时有视频与没有视频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有的老师可能因为嫌麻烦,或者自身技术不过关,不去运用视频技术。这纯粹是一种消极
遁世的行为。因为今天的视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网络上的视频材料成千上亿,稍微有点
电脑技术就能获取这些材料。想来开发利用这些材料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图片资源的开发应用

图片资源的来源渠道也是很多的。或者自拍,或者下载,或者扫描,或者转录等等,已经不
是一件困难之事。难的是可能我们没有充分利用一切材料用于教学的意识。

动画资源的开发应用

相对来说,制作动画用于语文教学的比例较为少些。原因可能与语文教学大多与语言文教学
相关,而动画的动态效果较为突出,可能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更为
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动画制作有更高的技术性的要求,相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又是一道门坎。
但我们的主张是,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去制作动画,而是说语文教师至少应当有
不拒绝使用动画,并且非常方便地使用动画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现在用于学科教学的

各种专业公司已经相当了,他们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各种各样的动画作品,只需要我们使
用就可以了,而如果我们连使用的意识都不具备,显然灾是语文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标志。

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至少已经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
式。它既是一种生活的手段,也已经变成为一路结果或者说目标。只是我们感觉到,在语文
教学中,网络的力量还并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几点:

一是网络的本身的资源价值还没有被语文教学所开拓。语文教学与网络的关系还很生份。而
实际上,网络早已经提供了现代生活所必须的一切。比如,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可以利用来进
行教学的文本资料、课件资料、教学设计、教学研讨等等,网络都可提供,只是语文教师还
很少进入这个境界。

二是语文教学还没有能够利用网络来实现自身的效果。比如网络的交流互动的作用没有得到
发挥。比如,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的展示与交流,讨论与分析等等。

三是网络的评价功能被忽略了。网终的广泛的参与特性是完全可以用来作评价的。然而绝少
有老师这么做。

四是利用网络自我生成与成长的功能也没有被激发出来。网络上的博客就是个人的日记,这
也是一笔用来进行语文教学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可惜也没有被老师引起重视。

实践活动的开发应用

语文学习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最好的讲法应该是做中学。过去我们有“课本剧”这些学习
的模式,而今天只有考试一种模式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学习模式被彻底抛弃。陶行知
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样一种教育的模式被完全根绝。

开发优质的课外课程,语文教师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比如第 29 届奥运会召开,有一个小
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之下专门给国际奥委会荣誉会长萨马兰奇写信,得到萨马兰奇的亲笔回
信。虽说这是外语的学习,无疑对他的人生,对他的整个的语言学习也是有好处的。而另一
个小朋友,为了搜集奥运各国运动员的签名,就利用自己家住首都机场附近的优势,守候在
国际机场,请各国运动员为他签名,而他也果然得到许多不认识的运动员的签名留念。

表面上看来这些活动与他的语文学习没有关系,而实际上关系很密切。再如,有的语文教师
组织同学开展校园文化的专题报告,有的老师组织同学到当地采风,都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活
动的效果。

总之,开发课程资源的天地是很广阔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的观念是否开放,我们为教学
的准备是是否到位。我们是否能用实践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而不是用讲授的方式来开展
语文教学。

如果用讲授的方式,什么都不用开发,而一旦用了实践的方式,则其开发就是应有之义了

其三语文课程资源,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开发课程资源要植根于现实

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课程
内容除面向教材,还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自然界。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回归
自然,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鸣电闪、山川河流、花鸟虫鱼,还
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
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组织学生春游,让学
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
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重建;要密切关注社
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2、开发课程资源要立足课堂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资源应是教学的第一
资源,它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选文多出之名家新秀,文质兼美,富
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难易适度,可读性强,充分体现了语文
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真正凸现现代语文的开放性,为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营造了创新的空间。所以,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最

好的课程资源,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而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本优势,夯实学生语
文素质的根基,以提高语文的整体效益。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开发课程资源要立足本土

每一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去开发利用。
通过组织参观、访问、采风、调查等,深入了解民族英雄和卓有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及经
历,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积累作文材料。然后在课堂上举办专题性的演讲、报
告会、讲故事或其他有关乡土题材的活动。总之,大力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自
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
语文综合素质,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小学语文资源的利用

教研总结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其它图书、报刊、影视、
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
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教材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但
它更指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它的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根据存在
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它可以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
设施和实践基地,可以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本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名人的生活事迹,
以及能够反映本土特点的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物产资源,甚至
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资源。长期以来,中
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
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
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
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
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
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从学
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
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
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语文生活化
的要求,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家庭、学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的学习离
不开学生生活的环境。因此,以单方面开发学生在校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
须呼吁全社会来关心、重视孩子的教育,积极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创造良好的环境,如
规范社会用语用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教育学生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
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等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完善。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