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 di halaman 1dari 46

儿童、感官与艺术

•儿童、少年的基本需求与意愿:
生理、情感、精神、智力、社交、审美
•儿童的感官发展:
触觉、听觉、视觉、感觉、嗅觉
•感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环境、审美价值的发展
儿童、少年的基本需求与意愿
如果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在年
幼时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向
两个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发
展:
一,是退缩或封闭自己(他
称为逃避fight的反应)
二,是侵略和攻击别人(他
称为斗争fight的反应)

卡爾‧梅寧哲 (Karl Menninger)


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
• 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吃得饱,睡
得好,足够的感官刺激,一个安全的环境
都能满足生理需求。
• 马斯洛提出如果孩子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
足,孩子的心思便不会放在学习上。
归属需求
• 我们需要被爱及被接纳,孩子亦不例外。很多小学
生虽然对学习没兴趣,却因学校的朋友而喜欢上学,
可想而知,群属需求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动力。
• 希望有较稳定的朋友,若果他们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他们的安全感和自尊都会受影响。
• 没有安全感的人,无法信任别人,无法和别人建立
友谊,或成为刚愎自用的人。
• 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不敢自由自在探索周围的环
境,不敢学习新事物。
• 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的。
尊重需求
• 孩子除了要觉得被爱和被需要外,还要觉得自己有用,自尊感
才得以建立。
• 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作决策。
• 应多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相信自己的能力。
• 事实上,小学的评估强调学业成绩的“竞争”,胜出者通常只
有一人,失败者则众。
• 在一个强调多元智能的社会,老师和家长应教导自己和孩子多
欣赏不同的能力。
• 小学阶段是孩子培养能力感和自信心的重耍阶段 。若果孩子
觉得自己能够达到父母、师长的要求,便会发展出能力感,对
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这样他们便会勤奋进取,遇到困难亦会努
力克服;相反,若果孩子因达不到学校,父母的要求,他们便
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自卑自贬,遇难便退。
自我实现需求
•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皆属
匮乏性需求。
• 自我实现需求则属成长性需求,成长性需求就是推动学生学习
的动机。
• 换言之依马斯洛的看法,若果学生的匮乏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的动机学习便会受影响。
•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
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
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
到最大的快乐。
•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
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学习风格
• VAK理论是由班德勒(R.Bandler)和麦克
唐纳(John Grinder)所建立和发展出来的。
此理论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将学生分成
三种不同的类型: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
者以及知觉学习者。
视觉学习者 听觉学习者 知觉学习者

• 我喜欢老师要求学生要考 • 听老师用讲的会比阅读 • 我发现写字有助于记忆。


视 试的课。 听 课本能记得更多内容。 操• 我喜欢在研读时吃零食或

• 我喜欢书面的说明,不喜
欢口头的说明。

• 当我专心听讲时,我不
必写笔记就可记得重点。
作 嚼口香糖。
• 我擅长于拼图玩具与迷宫

• 我发现幻灯片与电影有助 型
• 我喜欢老师要求随堂考 型游戏。
于课程的了解。 的课。 • 我通常要写下电话号码才
能记的起来。
• 阅读一本书比听老师讲述 • 我比较喜欢听新闻,不
使我记得更多的重点。 喜欢看报纸。 • 我喜欢在听新闻或广播时,
手边有一枝笔。
• 我需要抄下老师写在黑板 • 我喜欢口头说明,不喜
• 我需要列出我要做的事以
上的范例以便后来在复习。 欢书写说明。 便记下来。
• 我喜欢课本附有图表及图 • 当我要阅读一则短篇故 • 我喜欢用手或使用工具来
片,因为它们有助于我对 事或戏剧时,我比较喜 完成作业。
教材的了解。 欢听录音带。 • 写东西时,需要到处走动
• 我可以只要大略浏览便可 • 我用听的方式便可记下 才能将内容记的更好。
找出作业上的错误。 电话号码。
• 我比较喜欢看报纸,不喜 • 写东西时,需要大声念
欢听新闻。 出来。

特点:
特点: 特点:
超级爱动,根本坐不住。
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听故
观察力敏锐;对于图形 运动特发达,平衡、协调
事或讲故事;喜欢音乐、戏
很敏感,喜欢画画和拼 能力特别好,他们的肢体
剧及有表现力的活动;听觉
图;不太爱说话 语言很灵活,表演性、模
灵敏,容易分散注意力
仿力都很强
• 邓恩夫妇( Dunn & Dunn丽塔·邓恩和肯尼
思·邓恩)的学习风格模式分为五大类:环
境、情绪、社交、生理、 心理。

环境
• 声音
• 亮光
• 温度
• 模式
情绪

• 推动力
• 持续性
• 责任感
• 依据预先的安
排与否
社交

• 自个儿
• 两人一组
• 同龄朋友
• 小组
• 师长
• 混合型
生理

• 具体或抽象的感 官
• 进食
• 时段
• 肢体动作
心理

• 从整体认识或从 细处分析
• 左脑或右脑
• 冲动型或
深思熟虑型
感官教育
• 感官教育是由五种感觉所组成的教育:视觉、触
觉、听觉、味觉以及嗅觉。
视觉教育
教育儿童辨别物体的大小、颜色以及形状

触觉教育
教育儿童皮肤的温度感觉、压觉和实体认识感觉

听觉教育
教学重点是使儿童能辨别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

味觉教育
教学重点是用舌头来感觉不同味道

嗅觉教育
教育儿童用鼻子来嗅闻不同味道的教育
• 知识的储存,就是透过这些感官知觉,
将资讯存入人的记忆体中,如果能在
发展过程中渐进启发孩子感官知觉,
进而教他们善用,将能有效提升学习
效率。
学者专家的观点
蒙特索利( Alessandro Montessori)
• “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皮亚杰( Jean Piaget )


• “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发展”

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
• “外界事物大体上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人透过五官对这些
状态的刺激产生知觉”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真正的知识是脚踏实地透过自己的感觉而获得,而
不是从他人的知识中得来。”
社会学观点
• 人类是具有群居性的,所以一般人是难以
离开社会的群居生活而独自生存。那么,
在孩子的幼儿期适当地给予感官刺激,他
便能成为一位敏锐的环境观察者,并且能
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感官教育与语文教育

• 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
事、物皆可以适时地以“语言”教导孩子。
• 这种方式不仅自然,而且是真实、具体的。
• 例如:在介绍花时,可告诉孩子正确的词
汇,“这是菊花”“这是玫瑰花”“这是
康乃馨”而不是只告诉他们这些是花而已
• 透过视觉、嗅觉、触觉,孩子对花的名称
以及形状、味道皆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亦为语言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子:苹果的认识
• 老师或父母在引导孩子对“一个苹果的认
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多元化且令孩子
印象深刻的感官教育。

看一看, 摸一摸, 敲一敲, 嗅一嗅, 舔一舔,


赏它的 触它的 听它的 闻它的 尝它的
外形 外皮 声音 味道 味道
视觉
• 可让孩子仔细观察苹果的形状和颜色,若
有数个以上的苹果时,则可以让孩子做大
到小的顺序排列。
•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培养秩序感、专注力,
也让他开始了解到“大”和“小”的观点
及“序列”的关系。
触觉
• 触觉的接触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它的表皮
“光滑”或“粗糙”,不仅加深孩子对苹
果的认知,亦可使孩子对苹果的“实体”
有更进一步的概念。
听觉
• 轻敲苹果所发出的声音,让我们了解到苹果的敲
响声与其它物体或水果的敲响声是不同的。
• 敏锐的听觉能易于分辨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
因此适当刺激孩子的听觉是有其必要性。
•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在一场音乐会中,如梦
如痴地陶醉在音符旋律里,而有的人却觉得索然
无味。
味觉
• 能尝出这苹果是“酸”或“甜”。
• 老师或父母可以利用饭后吃水果时机会教
育,教导孩子适当、正确地味觉语词“酸
的”、“甜的”、“苦的”……等,使抽
象的语汇转为实际的(味觉)感受。
嗅觉
• 让孩子以鼻子嗅闻苹果的味道是如何。
• 当孩子对苹果有概念后,则可以放置许多
种类水果,并使用眼罩将视觉孤立,仅借
用嗅觉和触觉来分辨各种水果的味道。
• 如此一来,孩子的嗅觉亦可以得到适当的
刺激和发展。
• 由以上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明白孩子的学习是
需要透过各种感官的“感觉”,方能综合产生
“认知”,进而形成“概念”,由概念产生“语
言”,最后成为真正的“知识”。

感觉 认知 概念 语言 知识

• 相对的,若孩子的学习无法透过感觉来产生认知,
那么将很难对事物形成概念,而语言的发展亦会
受到影响,所得到的知识既零落又不完整,这就
有如“瞎子摸象”般的学习,对孩童而言这种情
形是亟需被改善的。
环境与学习
• 有科学资料证明,“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
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
的80%”。
• 如果我们把身体各个器官全部调动起来,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亲身经历内容 阅读内容
(80%) (10%)

听到内容
(15%)
• 据对记忆保护率的研究发现:
• 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
后下降至15%;
• 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为70%,3天后下降至 40%,
• 视、听并用,则3小时左右为100%,3天后为75%。
听觉 视觉 视、听并用

60% 70% 100%

15% 40% 75%

• 这表明视、听并用能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能更长
时间地保持记忆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 由此可见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
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
• 儿童一开始就是用与生俱来的探索工具去
认识周围环境的,不断地看、听、摸、接
触环境以至于创造环境,促进儿童的认知
发展。
• 正是在多感官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运用
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自己
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
的情感,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了发展。
• 对儿童来说,成人习以为常的
周围环境对他们却是五光十色、
多姿多彩的。
• 他们会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探索
工具(眼睛、鼻子、耳朵、嘴、
手)不断地看、听、摸、去感
受、去体验所接触的人、事、
物,这就是儿童了解、认识自
己和周围世界的基本的方法和
途径。

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鹤琴
• 对孩子而言,眼睛、鼻子、耳朵、嘴、手
就是他们学习的途径,他们透过这些感官
去接触这个世界,并学习各种东西。
如,画一个形状,请孩子们根据这个形状去找活动室里和
这个形状相似的东西,这不仅锻炼了儿童的眼睛,还是儿
童认识形状的好方法,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充分认识
了周围的生活环境。

如,悦音和噪音同样是儿童在生活中去认识的,安装空调
时电钻的声音,小朋友能说出:那是噪声,孩子们调动了
感官,了解和认识世界,这些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和发
现的机会。
• 观察环境事物后,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艺
术教育活动让学生进行。
➢通过美术画出或手工制作所看到的景物
➢运用肢体动作模仿动物或植物的各种行为
和形态
➢发出动物的叫声,虫鸣声等
• 如果在儿童的学习中能够加上一些肢体动
作,比如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
和感觉信息,因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法,
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 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学习法调动学生
的多种感官,也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要
求。
• 通过组织多感官学习活动,为儿童提供充
分的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动手,动口,
活动全身。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产生愉快
的情感,就会对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产生直
接的兴趣。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往往都带有
积极的情绪色彩,这样就能增强教学效果。
审美价值的发展

生 直觉性(daya intuisi)


和 感知力(persepsi)


想象力 (imaginasi)


进 概念化(konsepsi)

直觉性
• 凭借直觉获取知识的能力
• 直觉,又称为直观,(俗称第六感)通常被
描述为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
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
• 直觉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的,它
是凭借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得以出现的,
因此,直觉往往比较偏爱知识渊博、经验丰
富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获取广博的知识
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直觉强化的基础。
• 直觉突出的特点是其洞察力及穿透力,因
此,直觉与人们的观察力及视角息息相关
• 观察力敏锐的人,其直觉出现的几率更高,
直抵事物本质的效果更强。
• 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特
别是提高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软事实,如印
象、感觉、趋势、情绪等无形事物的观察
力。
感知力
• 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
称为:感知。
• 通过感官诠释所获得的信息
• 借助外在事物的刺激产生醒觉和反应的一
个过程
• 如,闻到饭香味,大脑产生知觉,知道用
餐时间,想到妈妈准备的菜肴
• 有些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如黑暗中的
物体,我们却可以凭借手和身体去感知它们的
存在;
• 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用手和身体能够触摸到的,
如远处的物体或者是风景,我们却可以用眼睛
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 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也不能用手和
身体去触摸,如歌声、音乐、话语等,我们却
可以用耳朵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 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来感觉
的,如:紫外线、红外线、细胞等等,我们可
以制造各种仪器和借助工具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 感知不仅是被动的,感知能力通过学习,
体验,教育和记忆进行塑造。
• 通过训练大脑和认知能力,可以提高一个
人感知周围世界的各种不同技能,更多地
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想象力
• 能够在虚拟或幻想世界,描绘事物的能力
•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
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 比如当说起汽车,我们马上就想像出各种
各样的汽车形象来
•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
基础上完成的。
• 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
面的能力。
• 要使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做到以下几
点:
• 引导儿童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的经验,不断丰富儿
童的表象。
• 引导儿童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
• 引导儿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儿童的
空间想象能力。
• 引导儿童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不
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
• 看绘本书:比如《细菌王国入侵地球》这套书里多
达500多种的微生物造型。引导儿童举一反三的能
力。
• 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
• 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
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触觉、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灵感对想象力和创造
力同等重要。
• 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
感觉世界。闭着眼睛听故事,肯定会和睁
着眼睛有不同的感觉。
• 音乐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没有
歌词的音乐。你可以和孩子讨论听到了什
么、感受到了什么,是鸟语花香,还是狂
风暴雨?是宇宙漫步,还是时空穿越?这
是对孩子听觉想象力的锻炼。
• 现在的图画书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
但孩子多是被动地“看”,却很少思考。
你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如果让他来画,这
幅画会有什么不同?会增加什么形象、变
换什么色彩?
概念化
• 概念也称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
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
或类的实体。
•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
解。
• 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 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
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
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
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
得出 ‘白’的概念。
•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
名词(术语)同等对待。
• 在教学中,通过富足的环境感知和审美能力的
实践,无论是从审美角度或是应用方面,能训
练学生广开视角。
• 以上能力能够以视觉艺术,音乐和肢体动作形
式融入生活中,进而提升生活素质。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