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 di halaman 1dari 24

唐代诗歌选读

王昌龄《出塞》(其一)
王维《山居秋暝》

以选篇为例,说明王昌龄、王维、
二人的写作特色。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
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
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
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七绝圣手
•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
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
,故人称“七绝圣手”。
•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
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
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
和丰富的想象力。
•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
境深远,耐人寻味。
边塞诗
•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 作品描绘了中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
• 诗风雄伟奔放,雄伟豪放,形象鲜明,意
境高远。
《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
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
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 【注解】:
1、但使:只要。
• 万里长征人未还。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
地方。
• 但使龙城飞将在,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
• 不教胡马度阴山。 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
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
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
【韵译】 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简析
•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
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
,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
悲剧。
•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
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
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李攀龙、沈德潜、廖仲安
•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
七绝的压卷之作。
•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
,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
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
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
’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
,诗中互文。”
• 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
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
作者的匠心。(廖仲安)
压卷的绝作
•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
作呢?
•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
,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
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
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开头一句中的“明月”
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
见的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
• 《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
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
“月”两个字。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
•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
• 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
”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
的限定词。
发兴高远
• 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
茫的独特的意境,以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
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
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
自然联系起来。
• 因此,“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
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
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
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
”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声调高昂,气势雄浑
•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
摄全篇。
•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
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
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
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
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
诗人、画家,被后人称为“诗佛”,官至尚书右
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
西永济)。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崇信佛教,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
,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晚年居于蓝田辋川
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在《东坡志林
》中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
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
境,耐人寻味。他的诗句常常是看上去自然流畅
,毫无雕饰,待细细品来愈觉其笔触凝练精到,
用心良苦。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
称其为“诗佛”也!
[唐]王维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 •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
天气晚来秋。 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
• 明月松间照, 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清泉石上流。
•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
• 竹喧归浣女, 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
莲动下渔舟。 过荷塘顺流而归。
• 随意春芳歇, •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
王孙自可留。 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2]
名词解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幽静的山。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句: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尽管,虽然。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凋谢。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本人。
11.留:居。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
的恋歌。
•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
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
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
满足心情。
空灵优雅
•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
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 这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
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
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空灵优雅之情。
诗中有画、以动显静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
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
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
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的奏
鸣。
•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
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
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
典范之秀句。
画中传声
• 颈联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
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
”、“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
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
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
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
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
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
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
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
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
铺垫。
反用典
•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
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
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
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
,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
自可久留。
鉴赏
•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
季的黄昏美景。
•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
,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
连陶醉,忘怀世事。
鉴赏:动静结合
•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
净的基调。
•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
景生情。
• 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
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鉴赏:诗情画意
•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
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
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
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
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鉴赏:人格美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
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
,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
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
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
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Anda mungkin juga menyukai